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次仁罗布中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远 杨晓莹 郑加懿 冯炜鹏

   摘 要: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文学创作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持续至今,他的文学作品近年来獲得了文坛的诸多关注。他的小说有着较鲜明的西藏地域特色,既关注民族的历史、体察同胞的生活苦难,又对西藏藏族人的生活进行还原。文章对众多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梳理,着重对其家园和苦难书写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次仁罗布作品在当代汉语小说发展中的意义。
  关键词:次仁罗布;小说论;家园;苦难
  次仁罗布曾在西藏大学攻读藏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顺利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工作,于20世纪90年代涉足文字创作领域,为日后成为优秀作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次仁罗布小说中的藏地家园书写
  次仁罗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拉萨人,他生长于青藏高原这片土壤并且以温暖的眼眸默默注视着这里。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融入了藏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在这些创作中,我们能体会到高原民族人性中原始的内敛和善良。藏族民众的温情和朴实源于集体家园的恩惠,对本民族满怀深情的次仁罗布,将作品环境设定在西藏,把藏族的民族性和真实的生活现状反映到作品中,字字着笔,古朴而又神秘,将读者带入那片圣洁的土地。
  “家园”是次仁罗布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源于对藏族的深沉热爱与思考,次仁罗布对这片地域进行深入揣摩,对这片灵魂家园深入探究。次仁罗布笔下的藏地家园书写,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粗放中带着温暖。小说中的场景大部分都发生在西藏地区,原始的乡村和较现代的乡镇都曾在文中出现,较少有整段的场景描写,对于自然的刻画多是几个长句,穿插散落在小说的情节、对话中,像是坐在一列火车中交谈甚欢的游人,聊天的间隙转头扫几眼窗外的风景,呆呆地张望片刻。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富有特色,他着墨最多的原始乡村景象,总是纯真、质朴的。“草儿碧绿。汹涌的绿漫卷过无垠的大地,把远山推到了天的边际。山黑黝黝地伫立,峰顶缠绕洁白的云朵。”“秋季的某一天,草原已脱去了碧绿的夏衣,套上了金黄的秋装。”“我不想理会他们,仰面倒在金色上,湖水击岸的浪声,催我体内的睡意来。金色的阳光、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在我的视线里遁影……”(《神授》),次仁罗布笔下有深情款款的女人,时而活泼,时而内敛,她热烈又矜持,对情人忽冷忽热。
  自然为人类提供一方净土,使其繁衍生息,享受自然的馈赠。在次仁罗布的文字中,无论是西藏的一草一山一水,抑或是在这里哺育出的动物,都有着自然神性和不需要言语的心灵互通。“我解开绳套,牵你去转林廓时,你咩咩地喊叫,四蹄结结实实地抵在石板上,身子向后缩。来到院子中央打水的邻居见这般情景,过来帮我推你。”这部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放生羊》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绘自己与一只具有逝妻人格的放生羊相依为命,为之来世忙碌的故事。小说在梦与独白中行进,回忆与现实、幻梦与过去交错,整篇小说更像是老头在对逝妻说话,面对现实生活的日益乏力,老头的独白如絮语、如经文,萦绕在黯淡苍老之境,远未结束。
  次仁罗布多年在西藏生活,西藏的环境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和创作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藏在他的人生中刻下的烙印。长篇小说《祭语风中》就表现得非常明显。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让西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藏族的信仰在这激流中不断遭受冲击。次仁罗布在他的作品中还原这段历史,无论是作品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还是历史文化等,都带有藏族的色彩,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藏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这篇作品不仅是次仁罗布个人对藏族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变化的独特记叙与追忆,更是作家对藏族族群信仰的讴歌与赞颂。雪域高原的土壤和溪流滋养着他的高原气质,而他的创作也深深地印上了属于家园的独特烙印。
  《祭语风中》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西藏社会的真实现状,每个生活场景都那么真实,青藏高原正在迈向现代社会,诚恳地展开社会变迁的现实图景。在《罗孜的船夫》这类作品中,不但描写了西藏步入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次仁罗布也在作品中传达出了故乡变化后的失落之情。尽管物质日益丰足,欲望也得到了满足,但是破坏了原始环境中的诗意,次仁罗布不禁表现出伤感。
  他爱家乡,爱故园,爱得深沉,也陶醉得深沉。他爱那辽阔的高原,爱奔跑的骏马,爱那雨露和火苗,也爱聒噪的山岗、熙攘的人群,他的家园不仅有山石走兽,更有在这里生活的藏族同胞,他们一起构成了这个充满神灵的世界。次仁罗布既能看到这里人们的善良真情,也毫不隐藏人性的黑暗和扭曲,并且借助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和这片土地相融合,使自我投身于这片生长的故土,他用身体书写小说,用心灵丈量土地,用诚心拂开西藏的面孔,让其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次仁罗布创作的独特性——西藏本土的苦难叙事
  次仁罗布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说过,他创作小说的初衷是想在传统藏族作家的文学叙事基础上开辟新境——在苦难中发现光明,在悲剧中体味希望。这类作家值得尊敬,这种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才是穿透灵魂的作品,他们直率地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对外界持有坦率与真诚的态度。毫无疑问,次仁罗布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对文学怀有敬畏态度,正如笔者对他也怀有敬畏的深情。
  次仁罗布是难得的清醒者,面对艰难的社会环境以及矛盾复杂的生活现状,他都将其进行了再加工,将每个人物的悲情故事和情节冲突上升到普遍性的生存问题上,宿命不再是个体问题,而是群体问题。但是他的苦难创作又没有仅停留在揭开民众苦难的伤疤,让它一览无遗地展示给读者,而是唤起周围所有人的宽容和同情,对受创伤的人进行集体治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次仁罗布谈到他的创作态度已逐渐转向为整个民族而书写,在藏族传统文学的基调上,用文字带给读者更慰藉、更光明的力量。
  次仁罗布注意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关注男女爱情受到的阻力,发掘苦难中存在的人间至情,感悟人世间经历苦痛之后的坚韧。在他的作品中,苦难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是一种常态性事件,苦难是得到救赎的途径,苦难永远伴随着不屈的精神。任何一个经历过苦难并且挺过去的人,都会从中获得救赎的力量。“突然油菜、麦穗、灌木,所有的一切纷纷坠落下去了,唯见莲花座上的菩萨凝视着他。旺拉真切地看到菩萨眼里涌满的泪水,那泪水滴答滴答掉落到他的心头,他把所有苦难都给忘记了。”(《雨季》)   《尘网》中的跋子在尘世中劳累困苦了三十年,在他人异样的目光和误解中苟活了三十年。即使这样,他也不改初心,仍旧秉承信念,在艰苦的生活中,不辞劳苦,化小爱为大爱,坚信爱能化作伟大的力量。藏传佛教中的悲悯、忍让、赎罪、宽容、承担等道德训诚,在藏族中,这种道德训诫融铸成民族血脉,一代一代,被藏民奉为至高的原则。对于这部分的民族精神财富,次仁罗布是肯定并尊崇的,他用苦难劝导人心灵向善,向积极、光明、安宁、纯净的品质去靠近,在苦难中学会更加坚强,经历过苦难后,人们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也会懂得怎样表达爱意,如何更深入地理解爱、感受爱。
  西藏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他的创作。次仁罗布承担着民族责任,用文字还原内心最神圣纯洁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直面欲望的现实,更葆有神性的维度,写实作品冷静、细腻,故事叙述得客观、真实、合情、合理,语言上粗放和细致有机结合,传达出善良、诚实、和睦、包容,这些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的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让每一个阅读到作品的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平凡生活和经历的磨难,真正从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洗礼,捕捉到每个文字饱含的历史厚重感、文学诗情与最古朴典质的藏族群众的人情味。在次仁罗布的作品中,无疑展现出了藏族人应有的火热气息,这种粗犷而豪迈的气质深层又蕴含了作家触动人心的细腻感。他灵活地将作品植根在西藏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使现实和虚幻构成一体,描摹客观现象,又不落俗套,反而带有女性作家的细腻风情。
  参考文献:
  [1]次仁罗布.放生羊[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
  [2]次仁罗布.祭語风中[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
  [3]龙其林.苦难的承担与救赎的温暖:读次仁罗布的短篇新作[J].小说评论,2009(5).
  [4]郑靖茹.借鉴与探索: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小说四十年[J].阿来研究,2018(1).
  [5]欧阳澜,汪树东.揭示现代文明冲击下藏族生活的常与变:评次仁罗布小说集《放生羊》[J].阿来研究,2016(1).
  [6]胡沛萍.生命意识的诗意追求:略论阿来的中短篇小说艺术风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7]魏春春.新生代藏族文学的奇葩:次仁罗布小说创作论析[J].西藏研究,2011(5).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