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云

  [摘 要]指出创新教育的目标包括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学习素养和做人素养6个方面;分析创新教育的主体式教育、高层教育和超越教育的特征;指出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走出创新教育的误区,实现创新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创新教育;目标;特征;误区
  [作者简介]何云,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教师,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89-03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要基地,进行创新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教育是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而对于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育这个问题,许多论者从宏观角度作了分析,认为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挑战。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陪衬,而是提升为社会与经济的基础之基础。知识经济需要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
  
  创新教育,就是实现优质教育,它包括了优质学校教育、优质在职教育、优质家庭教育等。其目标是多元化的,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除了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之外,还要使学生具有好奇心、高超的构想力(即“无中生有”的能力、“能够把不可见的东西描述得栩栩如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在迷途中开拓新路的能力和敢于向前途莫测的世界迈进的勇气。
  2.道德素养。在培养学生的非学术素质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商。给学生上德育课,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和尊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具有人文知识。在人文知识中,应包括中外历史、地理、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社会习俗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的知识,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人情、常规等等也应包括在内。
  4.能力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应达到的目标是:自学能力强、创造性学习能力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强、知识面宽、兴趣广泛、各有专长、表达能力强、交往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能力强、承受能力强、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1]。
  5.学习素养。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达到全面发展,提高学习素质,向个人特长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并长期坚持自主学习,实施终生学习,这就是具有了学习素养。
  6.做人素养。创新性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普遍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做人素养。为此,应通过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消除以考试分数作为划分学生优劣高低的唯一标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唯文凭论(即重文凭不重水平)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就是实现了创新性教育的教学目标,就能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
  
  作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创新教育有着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1.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追求人格发展的特异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创新意味着尊重个性。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从学生个性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传统教育里,学生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在创新教育中,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
  2.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其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植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创新本身就意味着超越,相对于传统教育,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在积累前人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超越前人。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因此,我们说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
  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而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代表人类本质最高体现的创新素质。
  
  三、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实行创新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世界更迭,中国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入世的挑战下,国家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变量之一。许多学者从知识经济和人世挑战的角度论述了创新教育。1998年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年,知识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热点。在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吁:知识经济需要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投资于人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教育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知识经济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发展创新教育是必然和明智的选择。在人本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国际教育大形势下,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2.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实行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改革不是局部的短期行为,而是全方位的长远大计。推进创新教育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教育改革,除了指向教育体制、课程教材和教育评价之外,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实行的改革,所要追求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接受型教育模式。因为接受型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以继承为主的知识教育,而创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2]。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面向21世纪,我国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国民素质的状况,从总体来说是不容乐观的,明显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品位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行创新教育才能更快地培养和造就出国家急需的精英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四、我国现行高教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大多是客体式教育,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缺乏交叉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缺乏宽广厚实的综合知识。
  2.培养目标大多以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作为评价学习的标准。评价学生能力的时候,混淆了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3]
  3.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促使青年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也缺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教师行列和促使教师不断创新的机制,教师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能力低,创新成果少。
  4.教学方式呆板僵化,不少课程采取的是刻板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
  5.教材和教学设施落后,与当前科学技术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许多大学教材二三十年不变,教学设施仍是几十年前的水平,更新速度缓慢。
  6.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一进大学就被限制了专业,并按学校安排的课程上课,缺乏自主权,难以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五、创新教育实施存在的误区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等许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创新教育等同于智育,即把创造力的培养片面理解为智育的范畴。这种理解看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但忽略了创造力既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解决独特性问题的能力,也是个体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上所表现出来的求新、求异意识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心理能力,因而误以为只有通过智育,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个误区是把创造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割裂开来。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看到了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仍然使用陈旧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忽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性的维持,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程序操作和公式化的活动安排。缺乏个性的训练只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凝固的技能技巧,难得有创造的艰辛体验和成功的乐趣,其宝贵的精力和智慧潜能耗费在大量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中,因得不到有效开发和伸展而过早泯灭。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上,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只要开设了创新教育课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是包含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中的素质,表现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勇于探索与实践验证,并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单纯的思维训练课或所谓的创造技能训练,可能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或技巧发生某些量的变化,但很难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质的飞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创造力的发展是以学生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在高素质的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优势的发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六、结语
  
  创新教育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高要求,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创新的传统美德。然而,从近现代开始,国外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与重视程度已远超中国,特别是美国关于创新的研究更是遥居世界各国之首。对此,本文从探讨创新教育的目标、特征等内容,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与我国现阶段创新教育研究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从哲学、人类学、人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为避免走向教育误区,加强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实现创新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科学化,及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创新教育发展的一部分,为世界创新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奉献,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本文在这方面的探讨仅仅是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1]赵惠源,陆恒,李建华.创新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2]吴恒山,张秀萍.创新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9).
  [3]赵雪照.创新教育及其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责任编辑:霁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