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丽红

  摘 要: 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饮食观
  《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
  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因为古人吃肉不易,曹刿称做官的人为“肉食者”(《左传·曹刿论战》),孟子曾指出“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古代一般人食肉之难。孔子提出了对肉的“不多食”,因为肉的构成多为脂肪,人的身体虽然需要,但吸收的能量却是有限的,过量有害身体。除肉之外,作为主食的粮食、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养生之品。在今天多菜少肉是一个健康饮食的常识。
  酒是一种佳食美饮,是人的一种享受,但是酒对于人有利亦有弊。利则因饮酒适量,通行气血,活利筋骨;弊则因嗜酒成癖,酗酒至醉,伤身乱性。所以,古今养生者皆曰:酒适量,可益人;酒过量,必害人。
  孔子并不反对饮酒作乐,因为无论祭祀敬神,养老奉宾,在孔子看来都是德行,都需要酒才能成事。但如果荒淫过度,以致“酗酒废政”,就必须反对了。孔子晚年整理六经,鲁哀公向其问政,他总结三代兴亡,作了一番概括:“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乃有商屡代兴,……武丁府崩,殷德大破,九州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忽然己亡。”(《大戴礼记·少问》)这里将酒德精神与邦国兴亡的政治教化联系了起来。
  “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古人有吃姜的习惯,《说文》:“姜,御湿之菜也。”《本草纲目·菜部》:“干姜主逐风……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可见,吃姜有益健康,所以不撤除姜食。孔子享年73岁,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能享有如此高寿,与他四季食姜不无关系。
  姜虽然于人有益,但孔子强调“不多食”,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上就称生姜“辛,微温,凡阴虚内热、热病,疮疡、痔疾者忌之”。实际上即使无内热之人若过量食用,亦会蕴热生疾。无怪孔子如此谨慎食姜,足以反映孔子“饮食有节”的思想。这是孔子“中庸”思想在饮食问题上的体现。
  三、注意饮食礼节
  孔子一生讲究礼仪,这也反映在饮食上。孔子认为“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乡党》),是说遇到美味佳肴的宴会时,不要轻率,要郑重其事地对待。这是做客时的礼貌,也是对主人的尊敬。孔子强调:“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为政》)意思是说遇到好饭菜时,年轻人不要抢着吃,应让年长的人先吃。有事情时,年轻人应抢着干。“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与乡里的人饮酒,拄杖的老人推出后,才退出来。
  孔子还主张“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吃饭时不说话,古人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边吃边谈,满嘴喷饭,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还影响咀嚼,影响消化。不过在宫廷宴席或文人雅士的饮馔聚宴上,咏诗作赋却是一种风气。《兰亭序》中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今天的聚餐宴会更是名目繁多。接风饯行、婚丧喜庆,都离不开餐桌聚谈。“食不语”已经被餐桌上的热闹欢乐取而代之。“寝不语”,有助于很快进入睡眠,保障睡眠的质量,使大脑得到充足的休息。
  时至今日,饮食活动已成了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甚至是高层次的品尝鉴赏及思想情感的交流传递。今天再重新回顾孔子的这种饮食观,足见美好的饮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之深远。孔子在那么早的时代,已经能从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综合讲究自己的饮食,在物质日渐充裕的今天,我们应研究适合自己的饮食观。
  参考文献:
  [1] [汉] 许慎.说文解字[M].现代版. [宋]徐铉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2][宋]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641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