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学历史教师开发乡土史课程应该遵循客观性、把握思想性、突出育人性、增强趣味性、提高同步性、采取借鉴性。由此编写出来的乡土史课程才可能是一个有效课程甚至成为精品课程。
关键词:历史教育;乡土史课程;“南京史话”课程
乡土史课程,是近年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这一点在新课标中有充分的体现。新课标指出“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①那么,如何顺应潮流去有效开发乡土史课程就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领域教学应勇于探索。因此,我摸着石头过河地开发了一个关于南京的乡土史课程――“南京史话”。通过“南京史话”课程的开发实践,我对于如何开发乡土史课程有了些许经验,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遵循客观性
历史学科的首要特点是遵循客观性,也就是所述历史必须依据史实、尊重科学,不容半点杜撰。因此,乡土史课程必须严谨地讲述地方史实,并做出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
“南京史话”课程设计了讲述地方史的内容。例如,南京历史上有“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的称呼;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其都城并非从始至终都在建业(今南京);南京明城墙是在南唐时期城墙基础上建造的;陈后主所跳的胭脂井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等。可见,我们在教学时得遵循客观性原则,才能让学生原原本本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二、把握思想性
历史教育应该把握思想导向,不能出现方向性错误,尤其面对思想观念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的未成年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南京史话”课程中,在讲述六朝时期南京历史地位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我问学生:“你能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六朝时期的南京吗?”学生回答:“开始开发、向南迁徙、人口增多、社会安定……”回答的很好,下面让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正是六朝开发了中国南方,使隋唐经济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来源,使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凭籍。’②是六朝时的南京使华夏的文明得以保存,使华夏的正统得以延续。这一时期创造了属于南京的历史,创造了属于南京的时代。中国历史不能忘记南京,中国历史应该感谢南京。”
通过这一段慷慨激昂的讲话,学生对于六朝时期南京的历史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产生一种城市自豪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南京的热忱。一个很小的历史着眼点,却拥有了巨大的思想教育意义,历史教育正需要弘扬这种思想性。
三、突出育人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育人,历史教育正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素材来突出育人的效果。因此,在乡土史课程中老师应充分挖掘本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可用的育人素材,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等。
在我的乡土史课程中,有一部分就是介绍南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帝王之家中,我们探讨过孙权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和老谋深算的曹操及有皇室血统的刘备三分天下,为什么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科学家中,我们讨论过南朝祖冲之为什么能算出圆周率并拥有很多的发明,他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艺术家中,我们欣赏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六朝四大家之一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诗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通过挖掘南京当地历史名人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著名的古人其实就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了解导致他们成功的品质,进而去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以达到乡土史课程的育人目的。
四、增强趣味性
课程设计若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都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增强乡土史课程的趣味性,是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课程设计中,老师应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纪录片等;应该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是实物展台、电脑投影、电脑白板等;应该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师生可以一起讨论、或一问一答、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座谈式聊天等。
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强调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南京史话”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讲授明初南京历史时,我选取了一个视频资料。它来源于南京市政府组织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南京城》当中的第五集。
五、提高同步性
乡土史课程不同于日常历史教学。日常历史教学是以教科书为载体的,而乡土史课程是以自编教材为主的。虽然不同,但是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提高乡土史课程与日常历史教学的同步性,可以使其教学作用更为有效。
日常历史教学中提到的六朝古都概念在“南京史话”课程上再一次讲到,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六朝古都概念的认识,而且学习了十朝都会这一新概念。课程中,我们介绍了南京历史名人――曹雪芹,并了解了他的经典小说――《红楼梦》。当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下《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时,对于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提前有了知识储备。
六、采取借鉴性
从课程的设计人数上来说,可以是独自设计,也可以由多人分工设计。“南京史话”课程就是我一人设计的,但很多的资料都是学校同事帮忙搜集的。比如南京地理概况是由地理老师帮忙的,南京灿烂的艺术成就是由音乐和美术老师搜集。
从课程的设计结构上来说,“南京史话”课程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串联起南京历史。但是蒋赞初、沈嘉荣编写的文集中的一句话给了我灵感,“南京,她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者天工佳境闪耀出睿智的人文灵光……在众多的自然胜景和历史遗迹中……她有层出不穷的风流人物和彪炳千秋的不朽业绩……”。③借鉴了文集的思路,于是才有了现在成形的课程结构:由前言及11个专题组成,分别是南京地理概貌、南京历史概述、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建筑、著名历史景点、灿烂的艺术成就、辉煌的科技成就、宗教、近代民俗、现代南京的发展。这样的结构设计层次更加高远、内容更加充实。
小结:每个地方的乡土史各有不同,每个教师的教学也风格迥异,但无论怎样,乡土史课程的开发大体应该遵循以上六个方面的原则。此外,教学需要摸索,摸着石头过河是最初的合理方法,教学需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精品的乡土史课程一定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完善后才孕育而成的。我想,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进步,“南京史话”课程还应该在继续修改的路上。
注解: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
③ 蒋赞初、沈嘉荣,《南京史话》,南京出版社,200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27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