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农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企业呈现多而分散、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是众多小企业在生产过程的物耗和能耗较大,未能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造成环境污染监控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力度的加大,我国农药产业正进入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新时期,行业整合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型企业以及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未来的兼并整合中赢得加快发展的机遇,一批具有规模、技术、市场和品牌优势的农药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产业环保政策、消费倾向以及行业准入门槛等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内在未来的5~10年将催生出一批规模大、品种丰富、研发实力强、发展方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根据《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5家以上,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20家,前20家农药生产企业的原药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农药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农药工业是知识产权密集型的行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大,技术与产品创新是农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经过60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我国农药工业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科研已从仿制迈入创新、仿制结合的轨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药品种仍为仿制品种,自主创新的品种数量不足10%。
  1 生物农药发展历史
  在农药发展史中,生物农药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农药。早在《周礼・秋官》中,就有“莽草熏之”“焚杜菊,以灰洒之”的记载。19世纪以来,利用生物成分防治病虫害逐步进入科学试验阶段,如“三大植物性农药”除虫菊、烟草和毒鱼藤的发现及应用。20世纪初,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现促进生物农药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机合成的化学农药发展迅猛,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进入停滞阶段。直至20世纪60年代,化学农药的弊端逐渐显现,生物农药研发重新受到重视。
  2 生物农药现状分析
  2.1 生物农药种类
  生物农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利用生物体杀灭或抑制农业有害生物及利用源于生物体的生理活性物质杀灭或抑制农业有害生物。
  2.1.1 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农药 在植物病虫害的生防中可直接利用的生物体――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捕食螨及放饲不育昆虫等防治,其中微生物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微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线虫杀虫剂、拮抗微生物及微生物除草剂。
  细菌杀虫剂研究深入,使用广泛,根据其对昆虫致病性不同分为4类:专性病原菌、兼性病原菌、含晶孢子形成杆菌、潜在病原菌。在筛选出的细菌杀虫剂中,芽孢杆菌属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使用量最大的杀虫细菌,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缓病芽孢杆菌均被开发成农药产品投入生产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其制剂简称为B.t.制剂)的药效比普通化学农药高55%,可用于防治蔬菜、水果等150余种鳞翅目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目前应用较多的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及颗粒体病毒(GV)。通过害虫进食病毒杀虫剂后,包涵体溶解,释放病毒颗粒达到杀虫效果。真菌杀虫剂通过浸染表皮感染寄主,是一种触杀性杀虫剂,且寄生谱较广。放线菌杀虫剂早在70年代初就被用来防治茶树害虫。
  2.1.2 利用源于生物体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生物农药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农用抗生素。根据抑制对象不同分为杀虫素、抗菌素及杀草素。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农用抗生素主要为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小环内酯类、醌类、多肽类、蛋白及酶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其中,中国农科院研制的中生菌素为糖苷类水溶性物质,这种新型农用抗菌素杀菌谱广泛,对水稻、蔬菜、苹果的真菌病害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农用抗生素有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潮霉素等。
  植物源农药包括植物体次生代谢物质和转基因植物农药。据报道,植物体内包含的次生代谢物质超过40万种,包括糖苷类、酚类、黄酮类,萜烯类、生物碱类、蛋白质类、萘酮类等多种化合物。2012年,我国植物源农药产量最高的是苦参碱,达5858吨,印楝素产量达1554吨,位列第二。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植物源农药产品共登记373种,其中有效成分种类31种。转基因植物因完整表达农药活性物质而受到广泛应用,如中国农科院研究并广泛种植的Bt棉花,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昆虫内激素、昆虫外激素(信息素)及天敌动物。其中研究最为活跃的是昆虫外激素,美国已经有10余种昆虫外激素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通过大量诱捕,交配干扰和与其他生物农药联合使用的方式发挥作用,我国于2008年通过审核了首个昆虫外激素产品,用于蟑螂的引诱,之后陆续登记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橘小实蝇引诱剂等品种。
  3 生物农药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一部分,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无毒、无害、无残留,是未来农药产品的发展趋势。
  3.1 挖掘更多生物资源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仅已知高等植物就有532个科,20713种,可供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与高等植物相比,微生物种类更多,高达50万~600万种,其中特殊生境微生物的研究应受到重视,在极地、冰川、海洋等环境下的微生物,通常具有耐寒、耐盐、耐高压等特性。与普通生境下的微生物相比,特殊生境下的微生物遗传背景独特,新陈代谢途径不同,因而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具有特殊作用,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可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政策扶持
  我国生物农药基础薄弱,防治面积占整个农作物防治面积的7%,发达国家生物农药防治面积可达整个农作物防治面积20%以上。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复杂,见效慢,农民认可度低,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科普宣传,出台政策扶持生物农药产业,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生物农药使用补贴,加大新型生物农药研发力度,搭建连接科研部门、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和农民的生物农药推广使用平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38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