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真情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18-02
  这一段时间都在拜读李卫东老师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这一本书,每看一章都颇有感触。他这种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的教学方式启发着我留心生活,关注细节,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现将我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一、十年磨一剑
  “一者专也,竭其心力以事一艺,无不成者。”这是李卫东的座右铭。李卫东认为,无论干什么事只要专一,就一定能成功。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对工作专一的思考,是现代教师的第一要义。“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可以说是他十年来苦苦追求和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
  李卫东老师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下了定义:“概括地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他认为“以学生为本”是一般教学的理念,“以生活为源”应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基本原则的理念,“实践・感悟・内化”则是包含了语文学习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理念。这样,“感悟式教学”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这是“感悟式教学”理论的灵魂之所在。
  书中提及,十年前的一天,小升初考试刚刚结束,李卫东在操场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几名学生从考场出来便将目己用过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撕碎、扔掉,欢呼着跑走了。这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更引起他深深的思考。他想,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教学生,结果不是让学生爱学习而是恨上了学习,他们考上重点中学又会怎样?将来考上大学、步入社会又会怎样?在这个日趋学习化的社会里,我们让孩子恨上了学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从原点上就产生了错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苦苦地思考,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学习了许多教育名家的教学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感悟式的教学中,他用“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实践和感悟为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逐步实现了从师本到生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从以封闭僵化的训练为主的教学到以生动活泼的主体性学习为主的教学的转变。从此,他从培养学生“读”开始,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了在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上的艰难跋涉。
  在有些人看来,小学语文是门良心课,不备课能教下来,备课也能教下来。这些年,李卫东不仅仅是备课,而是达到“备字”的程度,每讲一课之前,他都要仔细研读课文,哪怕是以前曾经教过多次的课,他也要反复推敲,补充新的内容。一次,他教五年级《繁星》一课,他在白天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晚上又继续备课,这篇仅300余字的课文让李卫东深受感动。当他带着感情把课文读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孩子们听出了真情,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李卫东一改语文课呆板、枯燥的状况,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如沐春风。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课,李卫东从课上到课下,从书本到社会,一字不落地研究教材,挖掘每个字句中的教育内涵。他还尝试着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他一有时间就奔走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之间,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遍津城,学习了许多语文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有一次,班里的一名学生将“培育”的“育”写错了,李卫东就抓住这个机会为班里的同学讲解“育”字的由来和演变。他告诉学生:“育”字上面是倒写的“子”字,下面原来是“肉”字,也就是说孩子从一出生就要由母亲用去心血去养育。学生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深深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和含义。从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把“育”字写错过......
  从李卫东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收获到了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几点做法:即结合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语文兴趣;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影响学生的语文兴趣;感悟式教学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采取“读中感悟”的基本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为重点,深入研究“读”的教与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入境、读中体情、读中悟理、读中品味,进而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同时,针对学生水平与理解教材能力的差异,他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感悟。之后,他又不断探索,把上述实践引申为“感悟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李卫东老师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逐渐成熟,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他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也自成一家,引起同行们的瞩目。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评析李卫东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时说: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贡献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要求。
  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李卫东认为:语文教学没有了学生心灵的介入,没有了学生心灵的律动,就是无心的教学、无“人”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人”的否定,也是对“语文”的否定。因为“语文”从根本上说不是知识,不是法则,不是技能技巧,而是人类心灵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的确,没有了“人”;没有了“语文”,哪里还会有语文课? 一次,在一个教学会议上李卫东同一群陌生的五年级学生做教学观摩课。为了消除学生的生疏感,他利用课前几分钟请学生们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们问姓名,问爱好,问年龄,问工作,他都一一作答。坐在前排的一个男孩子突然问道:“李老师,我想知道您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李卫东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分量,于是首先问他:“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想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学生。”李卫东沉思了一下,笑着说:“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可能是许多同学都关心的问题。我现在如实告诉大家,我欣赏的学生在学习、做事时并不只是考虑如何让别人喜欢,而是更加注重自己想怎样学、怎样做。只要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你们就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们更应考虑自己喜欢做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人,你们说对吗?”同学们睁大了眼睛听着,会意地点头。刚才提问题的男孩也高兴地笑了。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学得很投入。很多学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敢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课例引起李卫东老师深深的思考。他认为: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了要求学生如何去做,学生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就能得到表扬、奖励。于是学生习惯于处处按别人的要求去做,事事由别人来评价自己。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势必成长为千篇一律的缺乏个体独立性的人。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从何而来?从人的独立性、独特性中来。所以这再一次的警示我,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权利,关注学生的愿望与需求,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每个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存在。
  意识到这一点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就更难了。
  在李卫东老师看来,语文教学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承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承认语文学习是心与心的碰撞,而不只是对规范言语的吸收。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感悟。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皮肤去接触,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触摸,用全副身心去探求课文言语的内涵,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由单元走向多元,由片面走向整体,由表面走向深入,由封闭走向开放。
  李卫东的思想启着我:讲课求真,在教学中教给孩子们什么是善和美。教师只有拿出智慧和真情,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讲课朴实,上课不讲表面,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扎实落实。他不会因为要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指导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课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是多数人的参与,是每一个人的参与,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参与;这种参予是实质性的参与,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
  李卫东说,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色彩、音响进行思维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应首先用心灵去感受课文的言语,感受课文言语中的形象、意境、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学习课文言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阅读不能缺少感悟,这是由汉语的特点以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决定的。为此,
  “感悟式教学”的特色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正确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年轻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这些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还要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79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