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仝冰雪 有一种感动叫影像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68年,福州,阳光挺好,又到了“六一”儿童节,9年前的同一天,修补了门牙的叶景吕,赶在这一天,照常例去照相馆拍了张个人照,笑自己要“返老还童”了。
  9年时间过去,身子骨大不如前,出门都有些不方便,但个人照还是依然要拍的,88岁高龄的他没告诉任何人,自己拄着拐杖,慢慢挪着步子,走到巷口的时代照相馆,跟老板打招呼。
  “依拔(老伯)来啦!”老板大声喊。“来啦!”耳朵弱于听,老眼弱于视,拄杖握于手,尽管如此,叶景吕照相前,仍把白发梳得整齐,衣服穿得妥帖,眉梢嘴角留一丝安详平和的神情在年年岁岁之中。
  这一次,是他一生的最后一张照片。两个月后,他去世。他的一生被记载在一年一张的黑自个人像里,从27岁的青春到88岁的老去、从清末、民国到毛泽东时代,战乱离合都没有能够中断他的坚持。不紧不慢的62张,荣辱不惊的62年,一晃而过了。
  2007年,北京,深夜,仝冰雪静静地翻看叶景吕的这本照片册,恍若隔世,他觉得自己和叶景吕是有缘人,在叶先生去世的40年后,他发现了其间的摄影史、人文史、艺术史的价值,并将之传播开去。
  这些老照片在北京798大河画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上展出的时候,观众都会告诉收藏者仝冰雪一种感受:感动。一个普通人,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生命个体在大历史中的流逝过程。和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遭遇什么样的时代他无从选择,但他选择尊重生命,并且尽力保持着无关富贵宠辱的做人尊严。
  
  从收藏菜单开始
  
  上大学时,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仝冰雪,非常喜欢摄影课,除学习技术、拍摄照片外,他还对过去的摄影图片资料很感兴趣,前前后后翻阅完了图书馆里为数不多的摄影书籍。
  早在收藏照片之前,他就曾经收藏过梳子、菜单。做媒体记者的他时常出差,看到不同宾馆里形形色色的梳子觉得很有趣,便一一都带回来。隔了不久,边工作边学英文的他又发现,有中英文对照的菜单也很有趣味,吃完饭,他让同桌吃饭的人都在菜单上签上各自的名字。好几年下来,已经攒了不少签名菜单了,包括婚宴、丧宴、各个公司的工作餐等等。每次拿出来看看,都像情景再现一样,蕴含生活趣味。
  按他的说法,每个人其实都有收藏的兴趣,就看你有没有挖掘自己收藏的能力,并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它。
  2000年,新买的房子装修完后,仝冰雪一直在为装饰用的图画发愁,买了一幅喷绘的相片,印刷质量粗糙,挂在墙上,怎么看都觉得别扭,没味道。
  一次去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偶然发现了一幅民国年间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遗址照片,镶在紫檀木相框里。仝冰雪一看就很喜欢,老一辈的说法,河北人大多是从大槐树村闯荡出去的。出生在河北的他对大槐树遗址有认同感,立即买来挂到家里,越看越满意。自此,他也对镶紫檀木的老照片产生了兴趣,越买越多,一发不可收拾。
  买多了老照片,研究的兴趣就来了,找找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国还有谁在收藏老照片,国内老照片的市场是怎样的?越看资料,他越觉得自己的研究很有意义,解放前的中国、特别是最早期的许多老照片由于战乱等原因已很难找到原版,现存的也都大部分流失海外,致使中国摄影史研究因缺乏实证,留下许多空白。
  这也帮他确立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只收藏1949年以前的中国人拍摄的照片,“要做就要做独特的,博物馆里都有的,收藏就没什么意思了。早期来华的外国人拍的中国的照片已经整理得很有体系,但对早期的中国人的拍摄研究不多,收藏也刚刚开始,收藏这个才有意思”。
  相比较老一辈的收藏家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跋山涉水到乡间找,仝冰雪几乎依赖网络,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他收藏的方式。他时常在国外网站搜寻要买的老照片,了解国外老照片的收藏状况、交易状况、拍卖状况,更多时候是在国外网站上进行竞价、拍卖、购买。
  资料看得多了,他也有了传播的念头。2004年,他创办在线“中国摄影博物馆”和“中国老照片”网。
  在对待藏品的态度上,仝冰雪也与以往的收藏者不同,他不认同藏品秘不示人的做法,反而觉得传播是最好的一种收藏方式,“虽然让很多人知道我在收藏什么,会导致收藏品的价格偏高、甚至买不到了等等。但传播后,更多卖家会提供线索和信息,这种力量不可小视”。能收藏到镇馆之宝――叶景吕的照片便证明了这点。
  
  寻找“景吕”
  
  自从2004年创办了在线“中国摄影博物馆”和“中国老照片”网后,仝冰雪每天都会接到兜售老照片的电话。2007#~9月的一天晚上,福州一个旧书店的老板在电话里告诉他,自己从收垃圾的人手里得到一本老相册,是从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流出来的,还说已经把照片发到了一个收藏网站上,要他去看够不够珍贵。
  一查看,仝冰雪就惊了:这套一个人连续62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整整62张,全部在照相馆拍摄,而且每张照片下面都有此人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年龄以及家庭、国家当年发生的大事。
  当时,旧书店老板已经把照片挂在淘宝网上叫卖了一段时间,但由于他开出的近乎是天价,基本没有人浏览这个物品。因为价格离谱,仝冰雪也有些犹豫。几天后是中国平遥摄影艺术节,仝冰雪赶去平遥,边看艺术节上展出的照片边思忖这套照片。
  不少观念摄影、行为艺术的影像给仝冰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联想到旧书店老板兜售的这套老照片,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判断这套照片价值的思路一开阔,这套62年个人影像史的相册就非买不可了。
  仝冰雪决定高价收购这本相册。他委托一个在福州工作的同学上门取货,用特快专递寄到了北京。拿到老相册那天晚上,仝冰雪戴上白手套翻看了几十遍,验看实物证明了他的判断没有错:除了一张之外,所有都是银盐纸基照片,相纸也符合每个时代的发展特点。照片和照片册之间的粘贴痕迹、污渍程度一致,不存在后期粘贴的可能,排除了造假的可能性。
  相册里透露出老人的零散信息:有一张照片题了“景吕先生”四个字,从一些纪念照下面的说明可以知道此人出生于1881年10月6日,夫人名叫倪淑玉。多数照片注明是在福州“时代照相馆”和“艺光照相馆”拍摄,所以他应当生活在福州。此外,相册里面的第一张照片是1901年在伦敦所拍,那么他肯定有过出洋的经历,在那个还留辫子的时代,有机会出国的人是极其少见的。
  仝冰雪对这本老相册的主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用这么特殊的方式,在62年里不间断地记录自己的生活面貌?仝冰雪在Google里输入“景吕”,倒是出来不少叫“景吕”的人,但一看年龄,全不符合。
  当年出过洋,还愿意掏不少钱拍照的人,应该在当地有些名气吧?仝冰雪又跑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福州名人故居》、《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近代福州名人》等资料,还是没有任何叫“景吕”的人。
  做媒体工作的他,突然想到求助福州当地媒体,他洋洋洒洒写了篇新闻趣味点很多的稿子,并附上老相册主人在1968年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以及他1966年和夫人纪念钻石婚的合影,用电子邮件发给了《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
  2007年11月6日,《福州日报》登了《珍贵老照片急寻知情人》的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见报当天晚上,仝冰雪就接到了一位名叫叶林的人打来的电话,告知他要找的人是他爷爷叶景吕。
  随后,仝冰雪去了福州,拜访了叶景吕先生的后人,从中了解到,叶景吕生于1881年农历十月初六,曾作为清驻英、意、比三国钦差大臣罗丰禄的随员,1896年12月赴伦敦,五年后返回福州,寻常百姓,自此一生。
  不少看过叶景吕62年影像史的网友在观后感里写道,“当我们花上一两分钟浏览完一个人的一生时,简单得如同儿戏。原来,我们曾经在乎的每一天,都会在生命褪色的时候变得薄如蝉翼,不堪一击。在这组照片前,我相信任何一个观看者已经开始学会不去计较人生,即使很快乐,也会很虚无。叶先生的一生豁达,宠辱不惊,面容可以衰老,微笑不曾老去。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笑容,有时挂在脸上,有时印在心里,达观即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9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