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欧洲航天要赶末班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宇

  午夜时分,位于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纳,天空布满阴云,大地一片寂静,赤道附近湿润温暖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红树林。走在静谧的、通向发射场的小道上,偶尔还能听到两侧草丛里清脆的蛙鸣。隶属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由欧洲航天局共同管理、划归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使用的库鲁航天发射场(西经52.8°、北纬5.2°),这一夜要在紧张和兴奋中度过。
  3月9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03分。伴随着烈焰和轰鸣,巨大的“阿里亚娜5ES型”火箭;中天而起,朝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就像在一片乌云-中戳出了一个小洞,‘嗖’地一下钻到了云彩的后面”。点火后第八分钟,“阿里亚娜5ES型”已经飞越了大西洋: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它从欧洲和亚洲大陆上空越过。最后在澳大利亚上空进入绕地轨道,然后在新西兰上空260公里的地方,火箭上搭载的“儒勒・凡尔纳”号自动货运飞船与火箭实施分离,开始履行自己的使命。
  
  精彩的太空舞步
  
  身长10.3米、直径4.5米、形状和圆柱体基本相仿的自动货运飞船“儒勒・凡尔纳”号,体积大略等同于一辆伦敦街头的双层公共汽车。有效容积45立方米的货舱(可装9吨货物,大约是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的三倍)装满以后,飞船重量达到19.357吨。此时,“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里装满了清水、燃料、太空食品和科研用品,还有一本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亮》。这艘飞船的目的地是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脱离运载火箭以后,“儒勒・凡尔纳”号首先打开四块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在260公里高的绕地轨道上飞行。从地球上观测,可以“看”到“儒勒・凡尔纳”号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恰好构成两个同心圆:里圈,是自动货运飞船;外圈,是国际空间站,轨道之间距离240公里。“儒勒・凡尔纳”号要在这个轨道上呆到4月3日,才能和空间站实施对接。
  “儒勒・凡尔纳”号等候的,是两天后升空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后者将把日本生产的“希望”号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一旦“奋进”号腾出空间,“儒勒・凡尔纳”号才能正式亮像登场。
  到时,“儒勒・凡尔纳”号将逐渐提高自己的轨道,一点点向国际空间站靠拢。当“儒勒・凡尔纳”号飞到与空间站相距225米的时候,会启动高度灵敏的全自动制导控制系统向空间站靠拢。大约24小时之后,“儒勒・凡尔纳”号和空间站的距离缩短到20米,这时它还要启动另一套防碰撞规避系统,在双重保护下向空间站“稳步前进”。从欧洲航天局网站提供的FLASH上我们看到,通过光学导航系统射出的两道“光柱”,就像连接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两道缆绳,“牵引”“儒勒・凡尔纳”号靠近空间站。最初,导航系统锁定的对接点,是一个直径60厘米的圆点;距离一点点缩小,最后对接点精确到直径10厘米。一旦对接成功,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就可以“飘进”“儒勒・凡尔纳”号的货舱。搬御货物。
  “儒勒・凡尔纳”号号称“自动”货运飞船,靠的就是这套全自动导航系统。这套系统性能稳定而且高度灵活,对接中一旦出现意外,它可以自动中止程序,指挥飞船进行规避,然后重新开始――根本用不着地面指挥人员操心。要知道,对接时飞船和空间站的绝对速度高达2.8万公里/小时,“而对接点的范围,我们要求精确到一枚面值一元的欧元硬币大小”。该计划高级顾问如是说。
  “儒勒・凡尔纳”号的首次飞行,带有试验的性质,对接过程将持续七至十天。一年以后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升空时,对接过程将缩短到三到五天。除去给国际空间站补充给养,它还有个额外任务。受大气摩擦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在不断下降,“儒勒・凡尔纳”号要利用自己的助推器帮它“顶”高一点,恢复到距地400公里的正常高度。成功对接六个月以后,“儒勒・凡尔纳”号返回地球,在太平洋上空解体焚毁。
  
  急匆匆赶了个末班车?
  
  自动货运飞船是欧洲航天局的骄傲。飞船的名字――儒勒-凡尔纳取自法国著名科幻作家。本身就有丰富的含义。3月9日,当“阿里亚娜”火箭成功把“儒勒・凡尔纳”号送上预定轨道之后,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一雅克・多尔丹立刻对全体工作人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有一个作家――他的名字我已经忘记――曾经说过:我们都是儒勒・凡尔纳的孩子。但是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共同创造了‘儒勒・凡尔纳’――这艘优秀的自动货运飞船。”
  从1987年起欧洲航天局就开始酝酿制造自动货运飞船。最初(1992年),该计划是向美国“自由”号空间站(里根政府筹建,与苏联空间站抗衡)运送给养。数年之后,合作对象变成了俄罗斯,后者希望自动货运飞船为“和平2”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计划升空的新一代太空站)提供后勤保障。苏联解体以后,“自由”号空间站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决定加入这个项目,昔日竞争对手变成合作对象。1994年,自动货运飞船正式列入欧洲航天局的载人开发计划。服务对象锁定国际空间站,该飞船既能搭载货物,也能搭载航天员。“儒勒・凡尔纳”号曲折多变的研发和升空过程,恰好反映了世界航天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分化组合不断的多变格局。
  然而好事多磨,“儒勒・凡尔纳”号紧赶慢赶匆匆赶上的却是一辆末班车。首先,国际空间站的发起人――美国,已经对这个项目意兴阑珊,今后“大部分精力要放在太空长距离载人飞行领域”,月球和火星才是它的主攻方向。其次,国际空间站尚未建好,已经步入迟暮。计划2005年全部完工的太空站,现在仅完成了60%,可是它距离预期中“退休”的日子(2013年-2015年)。已经越来越近。人们普遍担心:当太空站最后一个太空舱送到的时候,也是第一批升空的太空舱“退休”的日子。3月11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到空间站的“希望”号实验舱,早在2005年就该到位。到2010年,有效荷载高达30吨的美国航天飞机就要退役。国际空间站只能依靠运载量有限的俄罗斯飞船维持,建设任务更加渺茫。“儒勒・凡尔纳”号在这个时候顶上来,既像“救场”的好心人,又像追赶末班车的“冤大头”。
  
  划算不划算,只有我知道
  
  走进库鲁航天发射场。仿佛来到一个巨大的工地。推土机往来忙碌,混凝土搅拌站终日轰鸣。从工地眺望,巨大的火箭发射塔静静地矗立,它的工作节奏,丝毫没有被工地的喧嚣扰乱。
  2007年,一共有六枚“阿里亚娜”火箭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呼啸升空。把12颗通信卫星送上轨道(包括两颗英国军事卫星),占据当年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份额的3/4。在未来几年,“阿里亚娜”火箭的订单已然排得

满满的,至少50颗卫星等待被它送上轨道。然而,负责火箭发射的阿里亚娜航天公司仍然心有不甘,因为大推力的“阿里亚娜”火箭在发射小型航天器方面,竞争力仍显不足。
  合作。是扩展业务的重要手段,阿里亚娜航天公司相中了俄罗斯的“联盟”家族飞船。最初,公司使用它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但在执行过大约20次发射任务之后,公司决定对自家的库鲁发射场进行改造,直接把“联盟”号飞船请到家门口发射。于是,在库鲁的120公顷的工地上,吊车接二连三地矗立起来。电力中心、指挥中心、装配大厅,还有舒适的星级宾馆(招待观看火箭发射的宾客和要人)……这些工程已经接近尾声。2008年夏天,打前站的200名俄罗斯科学家就要进驻库鲁,明年,第一艘“联盟”号飞船将从这里起飞。到那时,拥有三块发射场地的库鲁航天发射场,就可以从容发射小型、中型、重型三类航天器了。
  库鲁的变化,反映出欧洲航天局的眼光。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总经理让一伊夫・勒加尔说,美国宇航局已经基本放弃了商业发射,他们更乐于和政府合作:“为美国国防部发射一枚军用卫星的价格,比商业卫星高出两到三倍。”俄罗斯则因为技术和经费问题,在商业发射领域的竞争力也不大。去年,阿里亚娜航天公司拿到全部17枚商业卫星订单中的12枚,他们希望扩大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优势。让-伊夫・勒加尔说:“在未来,高清电视、网络和通讯都需仰仗通信卫星,这块市场前景广阔。”他们预计,今后每年将有20到25枚商业卫星升空,“我们惟一担心的。是最近美元兑欧元不断贬值。因为我们的结算单位是欧元”。
  “儒勒・凡尔纳”号顺利升空。也让欧洲航天局了却一桩心事。自今年2月欧洲“哥伦布”号实验舱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欧洲航天局终于可以告诉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已经用实物的方式,偿付了自己在这项合作中的分摊份额(8%)。从现在起到2015年,还将有四艘自动货运飞船从库鲁航天发射场升空,它们每隔18-24个月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更重要的是,自动货运飞船给欧洲航天局提供了难得的实验空间。“儒勒・凡尔纳”号的全自动导航系统。是欧洲航天局在这个领域的突破,但是需要通过“实战”检验、改进。几乎从一开始。自动货运飞船就被“捆绑”进欧洲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欧洲未来载人飞船的“概念车”。耗资巨大、工程拖沓的国际空间站虽然早就被人讥讽为“科技史上最昂贵的组装‘玩具’”,但是它的存在,毕竟为欧洲航天局提供了一块难得的“练兵场”。“我们把未来的目标瞄准到月球和火星”,欧洲航天局总经理让一雅克・多尔丹说:“但是我们的起步,却要从国际空间站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3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