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长气田产水气井积液预测规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延长气田开发初期地层出水特征,对延长气井出水特征及地层水分析,提出了延长气田积液判定准则,为产液气井及时实施排水采气工艺时机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水特征;气井积液;产气;延长气田
  延气2-延128气藏位于盆地主体陕北斜坡之上,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上古生界地层厚度在本区比较稳定,平面变化较小。从延长气田产水数据看,试气井和试采井日产水量<2m3/d比例分别达到81.1%和79.9%,气藏产水特征以凝析水和层内水为主,为典型无边底水的弹性气驱岩性气藏产水特征。
  1 延长气田产水特征
  由于延气2-延128气藏无边、底水,气藏开发主要依靠地层流体弹性能量驱动,从目前开发特征看,气田单井产水量以凝析水和层内可动水为主,产水量较小,气井产水对气井稳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从产水数据看,产水量<3m3/d的小水量共计440层次,占试气、试采总层数的91.5%,产水量>10m3/d的大水量共计7层次,占试气、试采总层数的1.5。从所有试气、试采井的产水特征看,气藏产水应以凝析水、层内可动水和束缚水为主,该类水型的产水特征为气井产水量较小且稳定。
  从典型井试207采气曲线可看出,该井开发早期见水,产水量较小,且产水量较稳定,为典型的凝析水或层内水产水特征,延长气田大部分井均为此产水特征。分层位看,从收集的312口试气井的数据来分析各层位产水特征,由于多层合试的气井无法劈分单层的产水数据,因此只针对单层试气或小层合试的气井进行产水特征分析。共计分析了297层次的试气井产水数据。可知:
  ①各层位产水特征以凝析水和层内可动水为主,产水量普遍较小,产水量较小(<3m3/d)所占比例较大,各层位的小水量层次基本在80%以上;
  ②试气井层位以本溪、山西和石盒子为主,该几层的试气井数多,产水特征也更为客观;
  ③从统计数据看,本溪组和山西组的试气井中较高产水量的试气层次和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是本2层和山2层这两个小层较高产水量井相对较多,应为下步排水采气工艺的重点试验层位。
  2 延长气田产水气井积液预测规律
  2.1 产水气井积液预测模型研究思路
  通过划分气田不同水气比、产水量、产气量等关键动态因素划分,将产水气井初步划分为低水气比及高气水比两种类型,低气水比气井流态主要为雾状流,符合目前主要临界携液流量计算公式适应范围。通过统计、敏感性分析及拟合等数学手段,结合多相流软件计算,修正确定其临界携液量计算模型,以此作为该类气井的积液预测模型。
  2.2 气井临界携液量模型
  Duggan是通过经验观测给出的临界流速,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将井口作为参考点。Duggan指出的1.524 m/s的气体临界流速是现场数据的统计值,对一定的气井有适用性。但是Duggan没有考虑到气藏条件和井筒条件的差异性,气井生产的临界流速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常量。Turner模型以球形液滴作為基础推导出的临界流速和临界流量公式,在气液比非常高,流态属于雾状流的气井计算中具有相当好的精度。Coleman对Turner模型进行修正,模型适用于井口压力小于3.4475MPa的低压井的计算。Nosseir模型考虑了两种流态,经过流态的划分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李闽模型将Turner的球形模型修正为椭球模型,其计算的临界流速只有Turner模型的38%,更加符合我国气田的实际情况。
  综合主要理论公式的理论基础分析,结合对气田主要流态的认识,采用李闽模型作为气田临界携液流量判别公式,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建立易于应用的矿场简化模型,通过编制VB程序,进行临界携液流量计算,作为气田临界携液流量计算的基础。根据延长气田气井实际积液情况,拟合对原有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公式为:
  3 产水气井积液预测规律
  3.1 临界携液流量公式判断原则
  气井积液的通用方法是计算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临界携液流量理论认为,当气井的实际产量低于最低临界携液流量时,气井就会发生积液。采用该公式计算不同径及不同油压下临界携液流量(表1)。
  3.2 采气曲线动态分析判断原则
  采气曲线分析需对大量积液井进行数据搜集及分析,目前对延长气田积液井现有的资料分析,综合现场施工经验,暂时采用以下积液动态判定准则。采气曲线分析方法判断气井积液判断标准。
  ①套压上升,产气量下降。以10天内套压上升大于20%、产气量下降大于20%为判断标准;
  ②套压不变,产气量下降。以10天内套压不变、产气量下降大于20%为判断标准;
  ③套压、产气量呈锯齿形周期性波动,二者呈相反变化趋势。以套压、产气量波动幅度超过20%为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于雷.气田开发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探讨[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
  [2]高利军.延长气田泡排剂选型和注入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