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紫阳书院园林建筑的“三更新”设计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从本体论角度对传统营造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本文立足查济村紫阳书院建筑园林乡村营造项目。通过对传统营造的“道、形、器、材、艺”[1]的探索研究。以“道”的层面的回归传统乡村的理想状态为引领,“形”的层面上的修旧如旧、与古为新;得出“器、材、艺”①三个层面的“三更新”设计策略,即功能的传承与置换、材料的传承与创新、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营造;乡村环境设计;“三更新”;与古为新
  引言
  我国当代乡村环境风貌千篇一律,本土材料的文化属性与功能性被忽略,造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缺失。环境的改变是重要的因素,只有保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我国当代乡村环境设计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势必要植入中国传统营造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现乡村在地文化特色,挖掘当地传统材料及其建造工艺并传承创新,使当代乡村重新获得生命力。
  1 传统营造的现状与概况
  随着时间的沉淀,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文化元素反映在营造元素中,正是这些特殊的元素产生了营造形式的地方特征。作为哲学思考的营造理论应基于自然与社会的整体环境,简单的拿来理论只会导致落在具象形式的层面上,这与营造本体的意义是脱离的。或者说是脱离了材料本体属性以及其建造规律,忽視了营造的内在逻辑。片面的对待形式和风格,忽视了营造的具体功能及以人为本的使用要求。我们要保持返璞归真的态度,做好当代乡村营造,回到传统材料与工艺研究原始的建构过程。
  2 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设计之“道”
  查济村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50公里处,始建于汉初,鼎盛于明清的典型徽州传统村落。本文以查济村紫阳书院园林建筑乡村营造项目为例,探索回归传统营造本体。建设用地为几处相连的山林地院落构成,有茂林修竹、古树、古石墙等可利用的自然景观。鉴于目前国内设计行业分工细碎、相互割裂的难题,该项目整体设计以“道”的层面的回归传统乡村的理想状态为引领,“形”的层面上的修旧如旧、“与古为新”;运用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产品一体化的“导演式”设计方式,与甲方深度合作,通盘统筹,精细设计。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共同营造全生命周期的整体环境。
  3 当代乡村传统营造“三更新”设计方法
  传统营造的本体论实际上是对营造存在的反思,是对营造意义与价值的领悟。营造本体论是以人为本的,以使得传统营造技艺更适宜现代人的发展需要。此次书院园林建筑设计中结合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主要体现在徽派建筑传承与再设计和对自然资源的巧妙运用上。在书院园林建筑整体规划设计引领方面,主要得益于“器、材、艺”三个层面的“三更新”设计策略:功能的传承与置换;材料的传承与创新;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回归传统营造本体。
  3.1 “器”——功能的传承与置换
  徽派建筑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独特的的建筑风格,是徽州地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徽派民居建筑。在这次项目实践中,书院的主人往往对老房子有特殊的感情,大概是因为老房子更具有故事性的记忆,这也是此次徽宅改造的特色之处。把老屋的卧室功能及其历史痕迹与故事延续下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到这座古徽宅的传统之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大量的变化,传统的民居建筑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了。将老徽宅改造的建筑设计改造为符合当代人使用的住宿客房功能的空间置换。将老屋原有的姿态保存下来,并重新划分新功能区。在不破坏原传统徽宅主结构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将原有空间延伸,加大了入口空间,增加了适宜当代人使用的卫生间及阳台,功能空间的使用变得愈加明确与高效。
  3.2 “材”——材料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乡土材料以其承载在地的历史文化记忆、独特的在地场所精神体现传统的乡村地域文化。使用在地的传统材料进行营造,是体现其地域性最直接的方法。留住古树,留住青砖黛瓦,留住白墙黑瓦,留住乡愁。这次乡土营造发挥当地最方便获取的传统材料,使整体设计风格与乡土环境相适应,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进行着最为本真的人居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人居模式。
  通过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的介入,传统材料的性能及其承载的文化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批判地继承传统营造材料观念,建立当代的营造材料观念,以适应当代乡村营造发展的需要。书院园林建造中利用现代元素与古典韵味的结合,老花砖、旧木梁配合现代材料,这些要素彼此交织出具有古徽州风味的特色建筑,使得住宿老屋独具特色,历史感和复古感是此次营造设计的最大特色。
  3.3 “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徽州传统营造技艺是铸就徽州建筑这一传统文化丰碑的关键,传统徽州的营造技艺是经过前辈们的不断努力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传统技术财富与智慧结晶。在书院老花砖墙体砌筑中,砌筑工艺是空心斗子墙,青砖是竖着放置,青砖上的手印会显露出来。外露的“手掌印”及“花纹”成为蕴含匠人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老砖独特的砌筑方式、粗糙的表面纹理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传承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美。
  传承“以人为本”的乡土文脉,应结合传统营造文化与现代建造精神的契合点传承创新。因此,提出“与古为新”的实践策略,实质上是依托当地传统的营造技法,结合现代工艺的合理运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且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营造技术,以达到创新发展。这次书院园林建造中运用了新型夯土建造技艺、胶合木结构体系等。用适宜当代的发展性思维和传统相结合,既能呈现传统的特征,也能体现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和融合[3]。最大化发挥传统材料特点的同时诠释着新时代的新理念,焕发新时代的新乡村营造之美。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环境设计者的理论背景,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查济紫阳书院园林建筑项目的实践验证,提出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三更新”设计方法,辩证传统营造价值所在和对其反思。提炼出“与古为新”的实践策略,实现传统材料与技艺和现代材料与新工艺的完美地结合,努力实现营造本质上回归。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传统营造的传承与更新,旨在希望注重传统文脉的发展创新,让乡村更乡村一些,营造一条具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当代新乡村发展之道。当人们走进一个传统村落时,感受乡村文脉后留下来的那点有别于其他村子的记忆,也许只是一块手印砖,唤起了我们的“乡愁”。
  注释
  ①传统营造之“器、材、艺”分别指传统营造的功能、材料、工艺;源于王国彬教授的《从“跨界”到“无界”:“五字联结”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的“道、形、器、材、艺”五字联结”设计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国彬.从"跨界"到"无界":"五字联结"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8):271-274.
  [2] 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2.
  [3] 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亚鑫(1992-),男,山西人;毕业院校: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设计学,学历:硕士研究生,现就职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王国彬(1975-),男,山东人;教授,现就职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1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