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药用植物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对金银花活性物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药用植物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对金银花活性物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金银花+杭白菊、金银花+黄芪、金银花+黄芪+杭白菊3种间作模式为切入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金银花花蕾中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种药用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各药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高,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别是27.53、1.17和1.28mg/g;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3种土壤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0.688、0.040和0.285mg/g。由此可见,金银花+黄芪+杭白菊间作是一种在豫北地区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金银花;杭白菊;黄芪;土壤酶;药用活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 S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8-0029-02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多年生小灌木,耐涝、耐旱、耐寒、耐热,且具有一年栽培多年受益的优点,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及药用植物,为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其花蕾富含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等多种药用活性成分[1,2]。其中,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抗菌消炎、抗病毒、降血压以及延缓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大肠癌、喉癌和肝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4]。
  多年来,金银花多是按传统的、单一的栽培模式经营,导致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较低,严重制约着金银花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5]。金银花、杭白菊(Dudleyagreenei)和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通过合理的间作套种,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金银花生长环境,又可以促进药用活性物质的生成以提高其品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气候环境适宜,非常适合金银花的生长,且当地种植金银花的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笔者对金银花、杭白菊和黄芪配套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金银花产业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3种药用植物:金银花、杭白菊和黄芪。
  1.2 试验设计 根据本地条件,利用3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在封丘县金银花基地设计了1个人工构建群落试验。单、混播个体6个/m2,与自然条件下群落密度相当。试验设7个物种组合,包括3个单播:即金银花、杭白菊与黄芪单独播种;3个2物种组合:即金银花与杭白菊、金银花与黄芪、杭白菊与黄芪组合;1个3物种组合:即金银花、杭白菊与黄芪组合。每个样方9次重复,共6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1m×1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金银花各药用活性成分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模式下金银花的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不尽相同,3种活性成分含量排序依次是: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金银花+黄芪混播>金银花+杭白菊混播>金银花单播。由此可见,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各药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高,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别为27.53、1.17和1.28mg/g,且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P<0.05)。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尽相同,脲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杭白菊+黄芪混播>金银花+黄芪混播>金银花+杭白菊混播>黄芪单播>金银花单播>杭白菊单播;蔗糖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杭白菊+黄芪混播>金银花+黄芪混播>金银花+杭白菊混播>金银花单播>杭白菊单播>黄芪单播;碱性磷酸酶活性排序依次是: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杭白菊+黄芪混播>金银花+黄芪混播>金银花+杭白菊混播>杭白菊单播>金银花单播>黄芪单播。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土壤酶,金银花+杭白菊+黄芪混播种植模式下3种土壤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是0.688、0.040和0.285mg/g。
  3 结论
  相对于金银花单作,豫北地区金银花+黄芪+杭白菊间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金银花中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3种药用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还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因此,通过合理的优化种植金银花,不仅会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将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尤其是金银花+黄芪+杭白菊间作是一种在豫北地区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参考文献
  [1]任敏,吴羽晨,张家洋,等.金银花愈伤组织的诱导[J].江苏农业科学,2015(3):38-40.
  [2]任敏,趙红艳.金银花组织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9-51.
  [3]范毅,陈玲,李晓,等.不同产地金银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及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J].河南科学,2019(1):53-59.
  [4]秦祎婷,朱艳霞,郭玉海,等.河南巨鹿金银花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2):34-36.
  [5]王磊,刘金贤,赵金娟,等.我国金银花种质资源概述[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2):28-30. (责编:徐世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