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肥抛头狮舞法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路径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合肥抛头狮的技术特点、历史文化和表演器材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舞狮技艺,属于典型的地域性舞狮.保护非遗项目合肥抛头狮,除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场地支持以外,应采取系统记录抛头狮舞法技艺、加强与舞狮项目与学校武馆的合作、进行宗族回归教育、团结乡里开展抛头狮等措施,优化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肥抛头狮 ;  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80(2019)02-0054-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我国在2011年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我国也高度重视,国务院共批准公布了1 5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舞狮,又称“狮舞、耍狮子”,是我国一项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肥市抛头狮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一直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合肥抛头狮传承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由合肥鸡鸣山下宗族乡邻世代相传至今的,具有浓厚的区域宗族色彩.2010年,合肥抛头狮成功申请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 合肥抛头狮的现状
  合肥抛头狮历史悠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抛头狮表演器材狮头和狮身是分开的,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能够通过相互配合,表演很多高难度动作.表演开始,舞狮头者举起狮头,熟练协调地一甩一抛,狮头便稳稳套在头上,据说抛举中这个“抛”的动作,就是“抛头狮”名字的由来.抛头狮伴奏器乐由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组成,独特之处是乐器中有一个海螺吹奏,在一片锣鼓声中,加入了海螺粗犷、肃穆的演奏后,增添了一股神秘氛围.我国目前传统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大流派.从舞法技艺和所用配乐道具来看,抛头狮比较接近于南狮,乐器中海螺演奏,推测可能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开展的南狮有一些联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抛头狮民间表演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表演艺人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年老体弱,传承下来的舞狮道具也日渐破损.为了挽救合肥这一传统表演技艺,2010年,安徽省收录抛头狮表演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合肥抛头狮这一本地传统民俗重获新生.
  2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技术对比分析
  2.1 舞狮技术体系构成
  舞狮运动是利用人体多种姿态,通过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在动态行进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入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狮雕塑,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等习性.舞狮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舞狮动作体系、舞狮评价体系、舞狮创编体系、舞狮审美体系以及竞技舞狮音乐体系五大子体系.[4]
  2.2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动作技术区别
  舞狮运动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演变,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舞狮的技艺方法也各有不同,主要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南狮和北狮在技术动作体系方面主要包括狮头狮尾的基本握法,狮头的基本手法,舞狮的基本步法,以及北狮引狮员的基本动作等内容.北狮表演重于“武狮”,舞动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南狮表演偏于“文狮”,动作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环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在发展过程中,南、北狮部分技术动作有将二者的舞法融合的趋势.[5]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基本握法 基本动作是构成舞狮技术体系最基础、最本质的元素,南狮、北狮和抛头獅的基本动作有明显区别.南狮狮头基本握法:单阴手、单阳手、开口式、闭口式;北狮狮头基本握法:双手扶位、单手扶位;抛头狮狮头基本握法只有双手扶位.从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基本握法可以看出:北狮注重动作幅度大,舞法威猛;南狮注重表现狮子的传神之态,动作细腻;抛头狮舞法中最具特征的是抛头动作,所以狮头基本握法双手扶位是为了展现其特征.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基本步法 南狮基本步法:行礼步、小跑步、大四平步、麒麟步、开合步、虚步、跃步、探步、金鸡独立步等;北狮基本步法:弓步、马步、跑步、盖步、错步、颠步等;抛头狮基本步法:行礼步、开合步、虚步、弓步、马步、跑步等.从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基本步法可以看出:南狮步法区别较大于北狮,这是由于两者不同流派舞狮的各自技术特征决定的,而抛头狮的基本步法在南狮和北狮的基本步法中都有发现.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的人数和器材 南狮和北狮竞赛人数、器材都不相同, 在正式的竞技舞狮比赛中,规则要求南狮上场人数6-8人,其中,鼓乐4-6人,技术表演2人,参赛器材为单个面积只有直径0.38米圆盘的桩阵;北狮上场人数最少5人,其中,舞狮4人,引狮员1人,参赛器材为呈“品”字型相互搭起的方桌3张. 南狮参赛多为单狮,通过狮头狮尾相互配合完成动作,而北狮则有双狮配合动作和引狮员与狮配合动作.抛头狮表演有4-6人的鼓乐伴奏,舞狮4人,引狮员1人,器材也为相互搭起的方桌.从表演的人数和器材来看,抛头狮和北狮比较接近.
  南狮、北狮和抛头狮历史文化分析 合肥位于江淮流域,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合肥极具江淮文化的特征:兼收南北文化之长,既有中原文化的豪放,又具江南文化的婉约,具有极大的融合性特征.合肥的抛头狮极具江淮文化特性,抛头狮既具有南狮的“文”特征,也兼容了北狮的“武”元素:抛头狮开场的拜四方舞法,是南狮的典型舞法;抛头狮最具特征的狮头抛甩动作,又和北狮甩头亮相非常相似;抛头狮既注重细腻传神动作的表达,又兼容翻滚、跳跃、发威等大幅度难度动作的展示.所以,从抛头狮的舞法技艺方面比较,抛头狮兼备了南狮和北狮的许多技术动作,也有鲜明的“抛头”特征,可以说,抛头狮是具有典型江淮文化特性的区域性舞狮.   3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地理形态独特,民族文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是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6]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大部分保护工作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会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05年开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每两年公布一批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 219项.经过数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2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法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1793年法国制定《共和二年法令》,明确规定法国领土内的任何一类艺术品都应受到保护.[7]日本是最早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制定了三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对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1950年的《文化财保护法》提供了蓝本.日本政府拨专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工作,使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法律保障.[8]总体而言,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相对充足的保护资金,并且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早,发展快,己经总结出很多保护经验和规范的管理方法.
  3.3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异同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外的不同.一是国外的保护资金相对较充足,而我国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但经济相对落后,保护资金相对短缺.二是我国在政府行为、管理人员素质、法律约束力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保护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都很欠缺.因此,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国情,客观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都是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抢救民族优秀文化为出发点.
  4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对抛头狮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合肥抛头狮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成功,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文化部门对其进行整理、纪录、挖掘和培育等工作,这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系统的指导作用.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抛头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
  合肥抛头狮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前,基本依靠宗族和乡邻支撑,特别到上世纪80年代,抛头狮传统民间表演受到人们文化生活日渐丰富、舞狮道具日渐破损、表演艺人进城务工等一系列影响,抛头狮的传承举步维艰.合肥抛头狮随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政府文化部门开始对其保护与传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训练场地和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合肥抛头狮表演焕发了青春.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扩大了抛头狮的社会影响力
  合肥抛头狮在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参加了多场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表演活动,如合肥城隍庙新年民俗表演、三十岗三月桃花节、国际铁人三项比赛开幕式.随着合肥抛头狮的精彩演出,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步提升,这对合肥抛头狮保护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强化了抛头狮传承中的精神支撑
  抛头狮传承过程中的精神支撑是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合肥抛头狮表演技巧复杂,部分动作难度非常惊险,从抛头狮表演中可以看出当地乡邻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抛头狮表演的技艺须家族民众团结一致,它是宗族乡邻凝聚力的纽带,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抛头狮表演又是宗族回归感和认同感的载体.
  5 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优化的具体举措
  合肥抛头狮传承人老迈、后继无人是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的严峻问题.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有效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的研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是合肥抛头狮传传承路径优化的必由之路.
  5.1 积极整理抛头狮特色技术动作,系统保存
  抛头狮的舞法技艺兼备了南狮和北狮的许多技术动作,同时在此基础也有其鲜明的“抛头”特征,特色技术动作非常明显.所以,目前合肥抛头狮传承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传承人的演绎,用文字记录、语言描绘、影像留存等多种形式对抛头狮的舞法技艺进行系统保存.
  5.2 利用政府资金扶持,场地器材帮助,扩大抛头狮队伍
  合肥抛头狮属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文化和体育双重属性,应依靠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的支持,完善日常训练场地,提升训练表演器材,提高训练表演人员经济补助,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扩大抛头狮训练表演队伍,提高训练表演水平.
  5.3 加强宗族教育,使抛头狮作为宗族沟通的桥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年轻人来传承并使之进一步繁荣,没有年轻一代的继承,许多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埋入黄土,日渐凋零.[9]抛头狮表演最初是以家族技艺出现,逐渐发展为井岗镇乡邻共同参与的表演,在其发展脉络中被深深地刻上了宗族乡邻凝聚力的烙印,同时也成为宗族乡邻回归感和认同感的载体.加强宗族教育,动员宗族年轻人来传承抛头狮表演技艺,使抛头獅作为宗族沟通的桥梁,可丰富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   5.4 积极和学校武馆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力量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优势,将合肥抛头狮引入学校,进行适度的改良,打造成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特别是和一些有舞龙舞狮基础的大专院校、体育院校和武馆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引进抛头狮教学,丰富体育课程体系,使抛头狮走进大学校园,开辟传承新领域.合肥抛头狮表演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期间,鼓励和引导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技和表演.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队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努力.
  6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合肥抛头狮是颇具江淮地区特色和区域文化特性的区域性舞狮,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拓宽传承路径,为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开了发展空间,也为丰富传统舞狮技艺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伍娟.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义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2]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3-7.
  [3]王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27-29.
  [4]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于兆杰.中国舞狮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I].搏击,武术科学,2008.
  [6]华志,卢兵.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0,10(1):98-102.
  [7]张恩庆.近代档案立法的典范[J]. 档案学研究,1994(2):88-89.
  [8]夏磊.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234.
  [9]殷鼎.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2016(6):135-136.
  編辑:琳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