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围城》与叔本华思想的碰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和四十年代的小说差别很大,除了语言上的幽默犀利讽刺之外,《围城》的思想也带着当时中国小说没有悲观和偏向西方的非理性之感。单看小说《围城》来说,其中有明显的叔本华哲学人生思想的体现,小说中也明确提到过叔本华两次,回头再对钱钟书的著作进行研究,发现他受外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钱钟书也曾就叔本华悲观主义与王国维进行过文章上的对话。将《围城》中表现的人物性格及其在命运支配下的盲目行为与叔本华的伦理学说、悲观主义哲学等进行对比研究,能明显看到二者在艺术思想方面上的共鸣和碰撞。在人生这趟孤独的注定走向死亡的旅程中,钱钟书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书中作了一个笑谈人生的有趣老者,叔本华也曾想去找寻没有痛苦的人生,二者对人生的这一永久的命题发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叔本华;生命意志
  一、对《围城》及其思想的研究
  钱钟书小说《围城》自出版就褒贬不一,建国后文学界对它几乎是没有过研究,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它的研究突然火热起来了,甚至达到一个高峰,但这些研究中缺乏对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分析。就目前学术知网库里能搜到的相关论文,探讨《围城》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有东西方文学的创作比较,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小说中人物绝望的抗争等等,总共20篇。论文主要是拿西方某哲学思想影响下作出的小说与钱钟书小说中某点对比,或者是作品间塑造的人物形象互相对比,强调钱的小说和西方哲学有关,却没有深入研究和对比出钱的小说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可能是受视角定在《围城》小说这个范围的影响,探讨钱钟书和叔本华的论文只有一篇,是旨在研究叔本华思想对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影响。文章主要是拿叔本华思想和钱钟书创作的短篇小说、《围城》、散文随笔集和其他著作,其中还有和外国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对比。这篇论文研究范围比较大,所以真正讨论《围城》与叔本华的内容就少很多。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是比较文学大家,他对英国文学很了解,也并不局限与某一文学史段,他在清华和牛津读书留下很多外文笔记。正如钱钟书的妻子杨绛说的,钱钟书的思想不可能只是受一两个人的影响,因为他涉猎阅读的太多太广了。钟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对待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钱钟书表现出一种清醒和敏锐的洞察力,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外来思想,融会中西,进而在创作中体现出来。
  在《围城》书中有两次提到了叔本华的话,一处是方鸿渐大学时候想退掉包办婚姻被父亲训斥之后,用叔本华的话进行自我消解,欺人与自欺;另一次是方鸿渐刚刚留学回国应邀去他本县的中学演讲忘带稿子随意发挥谈到梅毒的时候。所以,《围城》这篇小说与叔本华一定是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渊源,甚至主人公潜意识对西方的印象就是叔本华的那些思想,《围城》之中直接引用叔本华的话,这也是我能做这篇文章的依据。
  二、“无毛两足动物”的本性
  《围城》中用西洋人赶驴字一段文字很形象地总结了机关里上级驾驭下级的技巧。叔本华认为:“意欲无论在哪里都保持着自己的本性,意欲活动在不同的动物种类身上的不同显现全在于这些动物种类各自不同的认知范围,而我们与这些动物之间的鸿沟,就惟一出自智力的差别。”
  (一)、为欲望而生的工具
  叔本华说:“我们的行为都是服从于意志,在他的伦理学中,他在自己的生命哲学中分析了利己主义产生的根伟,得出利己主义是包括人在内的每一事物本质上的东西这一结论。”钱钟书中西文化功底都很深厚,他在《围城》中对人物讽刺的刻画,有中国的《儒林外史》的影响因素,但内在的思想更多却偏向西方叔本华的哲学性思想。钱钟书曾批评中国作家的讽刺文章,讽刺得不痛不痒,表面似有嘲讽批评,但点不到精髓,更把握不到深层的人性恶。
  所以《围城》中对大部分人物的刻画上,表面有褒有贬,但内在是对每个人浑浑噩噩,为个人私利勾心斗角的深刻嘲讽。《围城》中人与人之间油头粉面登场的场场笑话都是受个人心中利已主义的驱使。先是赵辛楣为了支开自己假想的情敌方鸿渐,暗中做“好人”推荐他去内地大学。再是苏文纨因为自己恋爱对象被唐小姐截胡而暗地破坏方鸿渐在唐小姐心中的形象。然后是一行人一路去内地路上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激烈的三闾大学似是复杂麻烦社会的缩影,人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一切行为都是为意欲服务的工具。
  (二)、特殊的“第二性”形象
  叔本华对女人有着偏执又深远的偏见,甚至极端地认为在任何方面女性永远都是劣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想的都是如何依靠男人,她们人生的目标就是嫁个“好”男人。《围城》中的女性以“猎捕者”的形象出现,又和叔本华这一思想发生了碰撞。
  《围城》中的女性似乎都不明了什么是爱情,但却都追寻着男性,甚至努力找一个顺眼的介入他的生活。鲍小姐、苏小姐、孙小姐,甚至不过十六七岁女中学生也懂得粉刷门面“招揽男人了”......唯一算作者没有明朝暗讽的唐小姐,也总是被他人带来的莫名的情绪左右决定,最后与她的纯真爱情无缘。
  除了在婚姻爱情上女人很计较,即便不是情敌,一有机会她们还是乐得看别人不好,攻击别人,甚至尤其喜欢攻击自己身边和亲近的人。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得知大哥在外地简单着急的结了婚,就揣测并幸灾乐祸地等着“双喜临门”的好消息,最后结果让他俩失望了,也不妨碍她们的宅斗。孙小姐的进门使他俩同仇敌忾,二者的关系比之前好了不少。孙的奶妈和姑妈这两个中年妇女,挑拨是非的战斗力一点不比年轻妇人差,有了他们,方鸿渐的日子一直都是處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人生的智者
  (一)、孤独驶向死亡的泥娃娃
  在《围城》的嬉笑吵闹中,我们看了方鸿渐大半个人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他平庸无能的真实都显露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对他的同情。方鸿渐初回国的时候,感慨到“这年头”一切都在飞快进步,只有外国面包店窗外衣衫褴褛的老人还在卖着篮子里粗拙的泥娃娃,这泥娃娃主人公感觉就像他自己一样——无人问津。后来,在三闾大学的时候,方鸿渐在社会中的感受是,人人好像一只只刺猬,只能独立孤独的生存,不然彼此都会受伤,这种孤独的体验带着对人生的些许虚无和绝望之感。   叔本华说:“人的个体在无穷的时间和无际的空间中,是极为渺小、短暂的存在,‘是一个近于消逝的数量’。”人生就是直对着死亡驶去,这就是艰苦航行最后的目的地。方鸿渐一出场就已经在通往死亡的行船上,在通往的路程上,越来越感觉到孤独,最后一个人走向目的地,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走向了孤独的结局,作品也是伴着五个钟头前的六点钟走到了终点。
  (二)、人生边上的寄语
  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肯定就是某种的错误,把生活视为幻灭是最精确的看法,也就是意志的自我否定是人得到拯救的唯一途径。”
  钱锺书作品中的语言讽刺风格和内在的悲剧意识是他人生观的侧面体现,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钱钟书认为:“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从这点说,悲观也不完全可取。但是,懂得悲观的人,至少可以说是他对生活有感受的人。有人混混沌沌、嘻嘻哈哈,也许还意识不到人生有可悲的方面呢。”《围城》讽刺和悲观的文本背后,是用热情探索人类出路的钱钟书。
  结语
  初读《围城》,嬉笑怒骂中看了个热闹,再读《围城》感叹方鸿渐孤零零不合时宜的做法,看到一代青年人的迷茫。小说中的人物,都为着无名的欲望而在生活中挣扎,主人公方鸿渐他始终都在爱情、婚姻、教育、事业等等一个个城中来回奔走,最终也没逃过束缚。小说中人物看似平庸的性格,加上每个人身上的都有的人性弱点,构成整个悲观的故事,留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围城》笑完之后都是心酸,心酸之余作者启迪读者在无法改变的人生怪圈中,仍然可以依靠主观能动性为这短暂痛苦的人生加上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4] [德]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英]克里斯托弗·贾纳韦.《叔本华》[M].译林出版社,2002.
  [6] 陳子谦.《钱学论》[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7] 成海鹰,成芳.《唯意志论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9] 田茂东.浅析《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J].华章.2014.
  [10] 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1989.
  [11] 杨春艳.叔本华思想对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姜蓉艳(1996-03-1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