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语境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西方美学史中,鲍姆嘉通第一次命名了“美学”并将之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拉丁文中,美学一词的译文是“Aesthetica”,愿意为感性学。感性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感性认识,并将感性学与研究人理性认识的逻辑对立起来。因为二者在认识活动对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运用的是感性的形象思维,而后者所运用的是抽象的理性思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被确立的时间不过二百多年,但是美学思想,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就已经存在。据历料记载,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而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先秦西汉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中西美学相差甚远。美学观念上截然不同,唯独一点相同那就是无论是西方美学思想还是中国美学思想都是中西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学上的差异就是哲学上的差异。
  将两种学说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简言之,中国哲学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的特点恰不相同,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在纯粹的、抽象的思辨,喜欢追问事物的本质,这与哲学的初衷“爱智慧”是相吻合的,中国哲学同样讲超越,但现实生活中更注重人生关怀和现世常伦,大多都与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
  中国哲学重在生命,西国传统哲学重在思辨、知识,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我心之主我,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客观的物质世界,融入这一大生命体之中,伸展性灵,则为中哲中心所在。所以,古希腊的哲人们在力追知识的探索之时,中国圣人们则推倡“反己之学”主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追求生命的超越。所以,中国哲学长于证会,西方哲学善于思辨,西方哲学是抽象的、理性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在这样哲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再是西方感性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体验之学,中国哲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得生命的感悟,在心灵的超越中拥有了世界,与造化同流深入,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以有交现象并日趋融合。例如康德的“审美意象”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与刘熙的“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可谓是异曲同工,这恰恰说明了中西美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即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出发点的不同。黑格尔将美学成为“艺术哲学”。由此,很对人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忽视了自然美与社会美略显狭窄。另一方面,艺术包含了很多层面,除艺术的本体层面,即审美以外还有物质、經济、技术层面,而美学仅限于研究审美的层面,所以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艺术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通过将中西美学比较,深入发现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比较贴切,在效果上也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赞同。审美活动也是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是艺术创造的基本价值需求。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审美关系在审美活动中生成,脱离了审美关系艺术作品就成了抽象的概念,而审美经验则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来表述审美活动,缺少审美经验的艺术创造将会变成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中西美学在这两重维度上各有所长,二者的融合也恰恰符合了21世纪的治学精神,而这融合的媒介正是艺术的创作。
  当代语境下,中西文化以呈汇通之势,在美学领域也不例外。但是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则是我们后人需要思考与实践的。在笔者看来,西方美学想要与中国美学一起漫步、一起对话、一起思想,则必须借助西方美学的“阐发”。所谓“阐发”,是中国比较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即通过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判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学界讲起命名为“阐发”。借用“阐发”中西方的学术理论可以互相补足,彼此呼应。中国美学重在生命超越,强调灵感、直觉,并将人生的灵感、直觉、体验归纳性的写在一个很珍重的美学概念之中,而我们的缺点就是缺少逻辑性的理论性的规范化的那种说明和分析,而将西方美学中有系统、有逻辑的长处通过“阐发”的形式介入到中国美学的研究之中,通过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的“阐发”的方法,是当代语境下美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美学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更是人类文化价值的真实。它是人类品读人生的不同体会。所以中西美学的汇通不是还原中西美学的历史真实,而是在人类文化总体性的立场上把中西美学的不同体会彰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对中西美学不能简单的加以比较,比较一番便可了事这么简单,而是要靠中西美学之间的对话与交往。而这对话与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中西美学从蒙蔽走向澄明的过程、意义彰显的过程、相互启迪的过程、不断将自身向未来敞开的过程。而这也就是笔者所谓的“阐发”。
  参考文献:
  [1] 形式与西方美学的本源关系初探[J].张旭曙,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J].朱立元,刘旭光,寇鹏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3] 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J].周来祥.江汉论坛.1981(02)。
  [4]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纪纲著,[M].安徽文艺出版社。
  [5]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洁(1995.12~)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摄影专业;
  闫梦晓(1998.9~)女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当代实验媒介方向;
  丁紫薇(1998.1~)女 湖北省荆门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实验媒介方向;
  孙紫依(1997.9~)女 江西省新余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视觉传达设计系数字与交互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