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衔接的机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借着国家政策东风,全国各地中职、高职的公办和民办办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2005—2010年这五年中,全国各地的中高职学校生源充足,形势一片大好。但从2010年至今,各地的办学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原因在于招生难,有些中高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甚至有行将倒闭的局面。就为何出现这种招生困境的原因做一些分析,并就今后如何稳定生源、有效留住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飨读者。
  [关    键   词]  招生難;生源锐减;稳定生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10-02
   一、中高职院校招生难形势分析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家庭子女选择就读中高职学校的兴趣不大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兴趣一直不大。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职业教育生源的学生家庭,家长一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在农村一般也都是处于中下水平,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阶层,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重视不够,对职业教育更是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生源流失现象往往都很严重。经济条件好一点、文化水平高一点的家庭、家长受传统观念、普高热及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都不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家长都想方设法让子女就读普通高中,有些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学生就读民办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无奈地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般也不是很愿意选择就读高职院校,高考考不上本科,有些学生及家长放弃就读高职院校,而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二)全国各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学生不能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原因
   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即使像江苏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家长就孩子是否入学职教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变化。如苏北地区经济较为薄弱,一些家庭因经济贫困,小孩初中毕业就已走出家门去城市打工,即使勉强上完职校,也因无力交付高职院校的高昂学费及负担昂贵的生活费而止步于高职校门外。据调查,江苏2015—2018年公办院校文科本科段收费5200元,专科收费4700元;理科本科收费5500元,专科5100元;工科本科收费5800元,专科收费5300元,民办院校人文社科类本科收费14000元,专科12000元;理工科本科收费15000元,专科14000。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也就是说,一家三口的家庭,如果有一个小孩上大学,只能交学费,而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就无着落。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家庭子女更谈不上去中高职就读。据了解,有些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只有一两所,招生也面临窘境。
   (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生源锐减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全国人民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口增加率明显下降,现在的“90后”“0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地区人口基数不大且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较好,再加上各地中高职院校数量急剧增多,每逢到招生季,各校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因此,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较大,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办学力量薄弱的院校招生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地方出现地方保护政策与措施,区域内的高职校联合区域内的中职校,左右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限制学生报考区域外的高职校。
   (四)各省招生政策向普高倾斜,也造成职高的生源不足
   2018年6月15日,江苏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高中招生及高考改革。会议确定增加普高招生计划,扩大普高招生规模,这无疑给职高招生带来困难。以本校为例,前三年,本校招生超过1000人,但今年暑期招生只有800多人。因此,中职招生形势严峻。
   (五)某些地区无限制地办学,不能科学地设置专业且增加招生计划
   少数地区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曲解国家政策,缺乏对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中高职教育,创办各类学校,尤其是批设民办学校。不少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还很缺乏,且不能科学地统筹规划及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缺乏吸引力,同时中高职招生乱象又严重损害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中高职教育的招生与发展。
   (六)一些农村家庭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不能很好地吃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业,要改进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大幅度增收,要想完成这一项事业,重点要培养农村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中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的农村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发挥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但不少农村家庭由于“跳农门”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不愿扎根农村,对中高职院校中的农业类专业选择的学生极少。近几年,不少地区的农业类中职校由于招生不足,最终基本合并到本地区的职教中心或其他中职校,近几年,农业类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农业类高职院校也进入生源不足的危机状态。    二、解决中高职招生难的问题,稳定生源,有效留住学生建议
   (一)中高职学校应改变传统教学、实训模式
   中职学校由于办学资金不足,往往教学设施、实训设施跟不上现代化教学节奏,学生在校学习枯燥无味,再加上文化基础不好,所以单独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些简单的实训设备怎能留得住学生。因此中职学校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使教学、实训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要紧紧依托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送”即经常送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甚至送学生去参观、见习、实习。“请”就是邀请学识渊博的高职校教师到中职授课,尤其是那些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及技能大赛的工艺教师应是邀请的主要对象,他们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而职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职校在学生技能学习上要有亮点。如果学生能学到一技之长,今后进入职场拿到高薪资,这就是对中高职学校一个很好的宣传,学校何愁招不到学生。中职校必须加大多媒体教学设施、实训设施的投入,让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充实有趣,且能真正学到东西。高职校也应放下姿态,经常地走进中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带进中职,真正地实现院校合作办学,以此有效吸引生源。现在有些高校实现“3+4”模式,即到了招生季,高校设置一个分数线,直接从中考考生中招收学生,在高校中进行三年高中学习,然后进行四年的本科学习,这对那些升入高中但考本科有困难的学生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3+3”办学模式,即与中职合作,学生三年后直接到高职校就读,甚至高职校可以办春季班提前在高三春学期将学生招进就读,以上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也值得借鉴。
   (二)切实改变盲目办学的现状,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制订招生计划
   国家在中高职教育上制定了一些惠民政策,这样的机遇是千载难逢的,但是机遇往往是与挑战并存的。所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如果曲解国家的办学政策,盲目地办学,不科学地设置专业势必导致招生难的局面,即使招来少许学生也会因专业设置不合理,使学生就业难,最终产生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盲目办学也会使那些无办学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有可乘之机,不好好办学,办学质量低下,其真正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些津贴与补助。中高职学校要切实转变办学思想,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思想,合理制订招生计划。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与论证,使专业设置能够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实验实训条件,同时还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办一些特色专业、示范性专业,增加专业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这样可以增强学校的声誉及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需在校风校纪上做工作,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笃学、敏思、勤奋、守纪、团结、和谐的校园风貌
   毋庸置疑,一个学校的校纪校风对学校招生、稳定生源以及能否留住学生的重要性与意义是很大的。长期以来,由于职教生源往往集中有不少学习成绩不良、行为规范方面习惯较差的学生,职业学校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难度较大,这些学生的转化率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少部分职业学校管理混乱,职业学校管理上的问题往往使社会对职业学校不少的负面认识。不少家长认为职业学校学风差,担心把孩子送去会学坏,即使上了也是浪费青春,还不如在家早就业谋生。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缺乏、学习方法不当,加之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课程设置与改革滞后,学生看不到美好的学习前景,導致高一上学期流失率居高不下,造成招进来,留不住。同时这些流失生在社会上又会影响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造成恶性循环。鉴此,职业学校强化管理,改进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切实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总之,当前办学与招生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我相信,随着国家对中高职院校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再加上中高职院校统筹谋划、群策群力及中高职院校在衔接上的有序协调发展,我们职教人还会继续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袁泉,邓鹏.中高职衔接的意义与模式探索[J].长江丛刊,2017(2):246.
   [2]吴少华.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7).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