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如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活跃的、活动式的、思维碰撞的场所?
  前苏联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首创自觉实践实习论,他认为,外语学习比较合理的途径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材料(自觉)基础上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达到自动化(直觉)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表达思想。学习外语要学会用外语进行思维。自觉实践学习论不仅重视智力和语言规则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更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对掌握外语交际本领,养成外语思维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一、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培养其主动思维能力。现代教学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不只看重一个知识点的结论,更看重一个知识点的推理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更具体地掌握知识点。在教师与学生不断的互动过程中,使教与学融合在一起,使教与学成为一种讨论式的活动。比如在教学过去进行时态时,就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很快由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推导出过去进行时结构。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又启发教师必须把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结构作比较,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过去进行时的结构。又如学生有时会生造出这样的句子”How long is Beijing from Guangzhou?”教师可以这样作引导:先设问“Is Beijing far from Guangzhou?”学生肯定会回答“Yes, it is.”教师补充说“Beijing is far from Guangzhou.”然后在黑板上呈现这个句子,并有意识地在far一词下边作下划线,予以强调,让学生仔细想一想他的句子有没有错。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对错误进行纠正。这种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在这里表现得最为突出。通过创新和启发的互动,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 巧用问题设疑,引发学生思维动机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教学过程有待于教师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抓住要领性的问题,巧妙而又恰当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而更好地促发设疑解疑的互动。通过师生设疑解疑的互动,大大加快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例如在教neither...nor...这个句型的,学生起初对Neither he nor I likes the book和Neither he nor I like the book两个句子意思相同而所用的动词形式不同感到不理解,教师不急于解释,而是先提出问题:Are the two sentences correct? Why are the verbs in the two sentences different? 促使学生去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才点出:按照传统语法,以neither...nor...来连接主语,动词要与最靠近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此时学生脑子动起来,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英语对该点的要求已经淡化,不太讲究了。教育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活学活用。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教育了学生学会发展。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思维,他们就能在答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取知识,树立自信心,增进交际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善用激励言语,创设思维火花迸发的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毫无压力的和谐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学生思维量的大小与师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情绪会与学生的情绪产生互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另外,应注意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身势和表情虽属于非语言沟通方式,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积极的意义。身势与表情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也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从而达到暗示、启发和引导的效果,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度,以使学生更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学生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与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地表扬。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的自卑心理比较重,压力很大,教师的一点点表扬便会像照亮他们前行的灯塔一样,给他们目标、信心和动力。这种互动会使教师与学生处于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之中。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又会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期望,教师期望学生更加努力;而学生更期望老师把他们引向一个又一个知识的高峰。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语言与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慈祥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学生答对时,教师说:“Very good.” “You did a good job.”;学生说错了,教师说:“It doesn't matter.It'll be better next time.” 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如果英语教学要有行业语言的话,我想,这些话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不断的努力,师生间的这种互动在活跃学生思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触类旁通,培养横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必须随时注意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正迁移,养成横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面临教师创设的新异情境时,在思维中产生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探究的学习动机。如学生感到不规则动词不好记,教师不妨利用生活上的事例作类比,帮助他们主动思维,减轻负担。笔者就曾经这样尝试过:先问学生,马路上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是不是专挑路中间没有分隔护栏的地方才横穿马路或见人多过了自己也大着胆子过?这说明无规则里也有规律。不规则动词的变化也有類似的地方。然后把begin,drink,ring等词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三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好好观察,他们马上发现元音字母由i到a到u的变化轨迹。此时告诉他们,在不规则动词中还可以找出一些小规律。学生在前面尝到了甜头,必然跃跃欲试,很快又会找出好几条小规律。善于观察和思维的品质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不同方式,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有利于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