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国哲学家戈特佛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说,凡物莫不相异。经后人改编,就是我们熟知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这句话恰好揭示了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性格,外貌,意志,兴趣以及个性品质都不相同。而幼儿在持续,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在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句话,说起来轻松,真正落实到根本的却是让人感到遗憾。
  首先,我要反思一下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我们知道1~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5~7岁的幼儿处于写实早期。而这三个年龄阶段的重叠,恰好表明了幼儿发展速度的差异性,有其独特性。可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眼中的画,是像好画的标准靠拢的。例如;整体感觉、画面的满与不满、层次色彩变化、前后关系大小比例、以及画面的整洁度,都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评判好画的参考因素。有一次,区域活动时,程程,曦曦,澈澈,凡凡四个人在美工区,各自挑选喜欢的颜色准备开始画画,两个小女生想了一会,就开始画起来,画面符合好画的标准,而在一旁的澈澈说,不知道该怎么画了,我说,你想怎么画呀,你喜欢画什么呀,然后他说,我喜欢画格子,我说,那就大胆画吧,曦曦说澈澈的格子,画的太小了,不好看,澈澈说,老师她说我画的不好看,我说,那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啊,澈澈说,我还没画完呢,我鼓励他说,那你就继续画吧,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后来,澈澈把多个小格子连接在一起,问,老师,你觉得我画的怎么样啊?一副小大人的口吻,可爱极了。我笑着说,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啊,他说,我觉得自己画的挺棒的,我要拿回家给妈妈看看,我说,我觉得澈澈的画也很棒,有想象力,能把格子一个一个连接起来,比昨天有进步,老师要向你学习。然后澈澈就开心的把画放到柜格里了。由此我想到,大画家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幼儿的画,可能会看不懂,但是,只要耐心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你会发现有很多童趣,很有想象力,有太多的灵性。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幼儿大胆表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作画。让人脸红心跳的还有画家官其格的说法,他认为中国儿童画
  70%不是儿童画,是假的。是完全被老师、家长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导向所操纵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儿童画。除了感到羞愧和自责,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反思,从现在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身体力行,尊重儿童,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自由和自我价值。不要把美的内涵,狭隘化。
  我们讲,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那么,怎样做到呢?我们首先要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了解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正如,给孩子,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三桶水,五桶水,长流水。
  《指南》中指出,切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要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要克服急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抹杀幼儿之间的差异,错误的强求幼儿齐步走、统一化、僵硬化、呆滞化。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色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长速度。有的会快一点,有的会慢一点。快一点的,我们感到开心和欣慰,慢一点的,也要告诉自己,等等孩子们,她们和他们还只是孩子,有孩子的步伐,有孩子的淘气,我们教师,是在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牵着三十只蜗牛在散步。只有我们成年人,我们老师,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静静的等待花开。他们和她们一定会给你一片姹紫嫣红,满园杏花桃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