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对于课外名著的考查不再停留在“作者”“国籍”“主人公名字”“中心思想”等相对浅显的问题了,而是非常注重文章情节,甚至是细节的考查。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临时抱佛脚,只看名著梗概来应付考试的侥幸行为。除去考试,从培养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上来看,名著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同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名著的教学意义十分深刻。看来,真正的名著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了!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文学意义
  1.提高写作与创作的能力
  所谓专业写作,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忆读书》中提到,老师曾经评价小学时期的冰心的写作“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正是大量阅读了柳宗元的散文和李贺的诗作,冰心在幼小的写作中得到了影响她一生的鼓励与指引。初中正是学生们摆脱小学时统一模式的阶段,他们渴望有自己独立的标签和风格,大量的阅读名著,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名家、大师们语言文字的高超与魅力,更能够感受到作者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2.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由于所处的生活时代不同,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痕迹,不仅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或许还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以此来触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促进开放性学习语文知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内部,通过课外文章地阅读,可以为学生补充更多教材之外的文学知识,使知识的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以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提升文学素养与情怀
  阅读名著是一种接触美、欣赏美、感悟美的愉悦过程。尤其读那些经典名著,是与大家高人在和隔空对话,仿佛受教于名师,开人心窍,启迪智慧。学生在阅读之后,将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对名著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自身的文学修养将会不断提高,对于文学也一定会深深沉醉与迷恋。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
  1.结合学情,眼口心手综合运用
  总所周知,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精读、略读、速读、赏析、摘录、批注……根据不同名著的需要可以采取自己舒适的阅读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因文选读”。针对初中生来说,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自觉性不太高,一味的精读、放生读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把读名著只当成是应付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文章根本没有深入的理解,更不用说融入自己的思考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应该同时启用做读书笔记、小组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运用网络,打卡式追踪教学
  如今,手机上的各式APP软件中,为了绑定我们的使用率,经常会采用“打卡”“签到”等方式回馈一些小实惠,以奖励用户的忠诚。明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奖品或者优惠,我们往往却会每天乐此不疲地为之忙碌。这是什么心理呢?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明白,那就是著名的“长跑的道理”,每次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坚持一下便可以达成,然后再不断地设定无数个近期小目标,最终会在不断地完成目标的愉悦中完成终极任务。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道理来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呢?在今年的暑假中,我规定学生看的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和《红星照耀中国》,我利用班级微信群每天早上八点定时发布当日的阅读进度,晚上八点定时出一道相关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40天的假期里,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了名著阅读的任务,没有一个人再觉得读书是件乏味的事。还有不少同学主动阅读了其他的课外书籍,家长更是连连称赞。
  3.定期交流,开展名著欣赏课。
  当一学期,名著的阅读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欣赏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享阅读成果,彼此交流阅读心得,通过学习、阅读与深入分析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或感受。同时,不同学生在阅读同一篇名著课文时,阅读方式或习惯可能不同,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进行分享,互相借鉴学习,优势互补找到适合自己的名著阅读与学习方法。另外,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技巧,让学生进行学习或改良,通过有效的阅读交流课,可以在班级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名著阅读氛围,从而促使整体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是阅读水平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名著欣赏课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给学生推荐一下当代盛行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或书籍,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文特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核心素质。
  语文教学是各科之基石,而语文教学的基础便是阅读。唯有爱阅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唯有爱阅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唯有爱阅读的人,才能在语文考试中泰然处之。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我责无旁贷地高度重视这部分教学内容,认识到名著教學的重要性与价值。
  名著阅读之旅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