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创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途径。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现实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构建基于专业的递进式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打造“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基于“创客空间—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的“1+1+1+1”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学院专业导师+创业实践导师”的“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  乡村振兴  实现机制
  [作者简介]李悦(1982-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王振伟(1977-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常州  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一般课题“‘第二课堂成绩单’视角下高职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YB2018038)、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特色小镇视觉营造的墙绘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以常州遥观镇为例”(项目编号:cz2018009)和2018年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课题“深度学习场域下高职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803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52-04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情社情的准确把握。乡村振兴靠产业,而产业的形成壮大仰赖大量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集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指出,要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创新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也是最根本的内生性要素,但乡村振兴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原因在于高职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认知不明确。调查表明,45%的高职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11%的高职学生表示没听说过乡村振兴。当前,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创新创业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收获更多的创新创业成果。
  创新创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是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回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诉求,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依托,打造内外联通、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大学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成和价值实现。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然现状与现实困境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呈碎片化。首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透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科学体系。调查显示,53%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多大用处;59%的高职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吸引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以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呈碎片化。高职院校没有综合考虑创新创业机构设置、师资规划、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培训梯度等,导致难以形成工作合力;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况。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冲突。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为兼职,主要来自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导致形成了“一群最为保守的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最为大胆的创新教育”的尴尬局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然与实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尽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师资队伍培养仍然处于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和观察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专业背景、素质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局限性明显,没有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长期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来源封闭性与需求开放性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人员相互协作,形成开放互动的机制。而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历和项目运营经验,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技能有限,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单纯封闭的校内教师来源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性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3.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和价值误读。不少高职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误读为教学生如何办企业、如何当老板,认为创新创业是有钱人的游戏,与普通学生绝缘。这种误读背离了基于创新意识启蒙、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高职学生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不自信、人际交往闭塞、从众心理强烈等问题。高职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难以感受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此外,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习惯单向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知行合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心,导致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这些因素导致高职学生的创业领域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产业,与专业结合度差,创业成活率低,创业持续时间短,创业资金短缺,外部支持系统乏力。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71%高职学生的原生家庭为农民或农民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农村市场化改革、农业多功能需求崛起、风投资金丰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关键要素回到农村,以乡村振兴为蓝图,将自身所学专业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大的政策导向。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农村创新创业势头强劲。农村作为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呼唤高职学生成就一番事业。而且,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民迫切需要提升教育科普、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生态文化功能体验;农村现代产业急切呼唤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基础上的农村+旅游、文化、保健、教育、休闲等多种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1.构建基于专业的递进式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供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厘清思路,做好第一课堂的顶层设计,融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回应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政策方面的选修课程,通过“创业基础”“创业机会识别”“企业领导力”“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企业、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概念和内涵,研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目前,很多高职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对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觉得农村基层艰苦,不愿意回到农村去。通过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释放的积极信号,抓住战略机遇期,激发“回到农村大有作为”的意识。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积极开设交叉专业课程,实现从“创业课程”到“课程创业”的转化,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创业元素”。以视觉传播与制作专业为例,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能力对应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按照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计划等内容融入“创业初步—创业实践—创办企业”的学习情境中去。将基于“教材+微课+慕课”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示范课程相融合,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槽。
  最后,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管理知识,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在KAB(了解你的企业)、GYB(产生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等专项培训班中普及和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创业知识,结合区域农村产业特色和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定期邀请创业达人、乡村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创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创业基本方法和流程,为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提升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和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打造“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发培育符合乡村振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首先,遴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中的创新创業活动作为学生层面的产学研实践,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专业紧密结合,学生成为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促进了专业教育发展。
  其次,学校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专家学者、风险投资、公益基金等密切合作,在法律援助、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媒体支持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部条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将高职院校的技术资源和企业的金融资源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精准对接,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3.完善基于“创客空间—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的“1+1+1+1”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探索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帮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提供产品设计、团队建设、技术支持、市场运营、风险投资、媒体支持等服务的载体。
  创客空间——培育阶段:创客空间的定位是产生学生或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培育阶段,学校通过开展创新成果校园展示会、举办创业项目路演、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实现产品和服务从无到有。创客空间可以定期举办IYB(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班、创业工作坊等高阶创新创业活动,为下一步的孵化阶段提供技术支持和新动能。
  创业园——孵化阶段:创业园定位于依托已有产品和服务组建团队,基于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与转化,进行二次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完善。在此阶段,学校、企业和学生对创业项目的创新点、应用价值和成本收益进行论证,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孵化。同时,学校要在创意展示、资源整合、项目聚集、共享合作、转化对接、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好相关保障。
  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建立阶段:创新创业基地定位于依托企业资源,开展传帮带的创新创业项目,完成企业的建立和深度孵化,依托供给侧改革,产生“小而专、小而精”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企业。
  科技园——资本市场阶段:科技园定位于扶持规模化运营的企业。学校打通“教育—指导—投资—孵化”的教育全链条,搭建学生创业融资平台,破解创业资金短缺难题,增强创业社会支持系统。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产生辐射效应和规模效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知识传授、意识培养、技能训练等共性方面的内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关注为学生提供高阶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但是针对不同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千差万别的个性问题,还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帮扶。在对常州职业教育园区5所高职创业团队的调查中发现,34%的创业团队希望学校提供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25%的创业团队希望学校帮助解决持续性融资问题;34%的创业团队希望得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资金支持;15%的创业团队有法律咨询方面的需要;10%的创业团队希望学校提供财务咨询方面的服务。
  4.建设“学院专业导师+创业实践导师”的“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学生创新创业“把脉开方”。通过“培育+聘请”模式建设“学院专业导师+创业实践导师”的“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创业,使专业教师在创业实战中提高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与交流,培育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乡村企业家、创业达人、高级技术人才等担任创业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宁,张晓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万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0).
  [3]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孙斌,杜文军,曲广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推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