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科技与人文素养融合下初中活动课程设计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切活动皆课程。所谓“活动课程”,它是学科性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学校以初中三年时间为完整的时间轴,设计不同阶段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落实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将课外活动系统地整合成为学校活动课程,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教育;科技与人文素养;活动课程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广州市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阳光评价方案》的要求,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利用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到课堂外的校园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由于时代改变,家庭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方式转变,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缺少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所以,应该首先在教育教学上落实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然后可以将课外活动整合成课程,固化综合素养的教育成果,因为渗透学科教育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课外活动的零散性和不稳定性使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很多学校会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作为办学特色,通常会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或以展现学生风采为目标的活动,搭建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平台,以此来达成培养目标。但是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针对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育人阶段,经过对一些初中学校的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初中三年的教育时间为轴的课外活动零散开展
  在初中阶段的三年,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是不同的,学校存在误区,将每一年的校园活动固定化,这样确实有利于学校开展日常工作,但是这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初一阶段,大部分学校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物理、化学科目,其科技素养的概念会比较的模糊,未被激发和塑造。升学至初二,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分化严重,由于受现在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很多的社会冲击,存在一定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弱化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最后到了初三阶段,由于学生增加物理、化学学科,有中考的压力,学习压力增强,科技与人文的培养空间缩小。
  现在更多的学校注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课外活动,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一年为时间轴,没有将规划放大至三年。在科技素养培养方面,初中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深度不同,但是无论哪个阶段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科学知识来源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能力、探索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科学问题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明显较弱。
  2.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轴的课外活动系统性不强
  学校的校园活动大部分是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书香校园活动、各类学科活动、春游、秋游等,这些活动都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单纯的活动是很难达成育人的目标的。例如,艺术节的初衷更多地是发挥其美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但是由于举行活动的困难性,很多学校转而直接筛选优秀的艺术特长生和爱好者参加比赛,只为了达成丰富學生的课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其他学生在美术课堂、音乐课堂、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挥。
  二、以时间和培养目标为主线,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活动课程
  所谓“活动课程”,它是学科性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学校可以以初中三年时间为完整的时间轴,设计不同阶段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落实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将课外活动系统地整合成为学校活动课程,达成育人目标。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和中学生的需要来规划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开展重视科技与人文素养的校园活动,形成活动课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不能仅把课堂教学当做课程,应该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生活赋予教育意义。学校应以三年育人为目标体系,将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重视开展科技与人文素养的校园活动。朱明光指出:“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设计内容化。”在初一入学开始,启动学生的科技与人文素养的育人课程,运用科学的课程管理技术,对校园文化活动及其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和调控,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当做整体,追求整体目标,系统地实施活动课程。
  2.活动课程需力求体现人文本质和科学本质
  对于活动课程的设计,不能为了仅仅考究活动参与度的高低、多少,不能陷入以往的“死胡同”,因为活动课程强调的不是“此活动”,而且“彼活动”,也就是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渠道,是通过实现原本过渡到重视知识教学的方式转变到挖掘知识育人的转变,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转变。
  人文素养是指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现在各学科教育及学科活动都越来越多地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文学、艺术、体育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强化着人们的精神力量,以系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作为载体,潜移默化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活动课程的设计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倡导符合历史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健康的新的校园文化元素。
  对科学素养的概括应该建筑在各学科的科学本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过去,教育容易把科学理解为是一种“可确证”的知识体系,这其实这是对科学本质的一种狭义的理解。所以近代的科学教育仅仅就是在传授科学知识,学生拥有科学素养就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就行了,这种理解是很局限的。在现在更为全面合理的观点就是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更加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初衷科学类的校园活动时,除了一些科学类学科竞赛外,可以增加更多的不同学段的科学研学活动、科学探索活动,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当然,活动课程中,不可人为地割裂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可以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活动课程实施要有评价标准
  由于初中三年的校园活动众多,活动级别大小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建筑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将活动课程纳入学生评价范畴,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评定标准,可参照一下原则:①参与性,学生只有有效参与学校认定的不同级别的活动课程获得相应的活动记录;②过程性,学生在参与活动课程时的表现给予过程性评价,客观真实;③量化性,学生从初一入校后,形成个人的活动课程档案,量化记录学生的课程成绩。
  新的育人目标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教学、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设计上,应该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发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培养科技与人文素养的系统性活动。开展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生活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培养文理兼修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科技与人文素养阳光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立项编号:120155288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以科学理性为基点——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2]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3]胡平.以课堂内外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科学大众,2013(8).
  [4]张肇丰,徐士强.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