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于1983年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启发,对初中阶段各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多元智能理论也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本文旨在初步探寻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关键词】多元智能 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75-02
  一、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语言的应用十分广泛,初中阶段教学的目标就是利用语言符号进行思想表达、情感抒发、道理的阐释,培养学生的交流交际能力与表现能力。比如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软件Word,Word软件的运用包括基础的拼音字母的输入、文字的编辑、文章的编写、排版等功能制作请柬、合同,完成一篇论文、编写完成一个故事,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将文案变得生动形象,结合格式的设计使所完成的内容具有形式美。
  再比如,软件Power Point(简称PPT),作为现代教学常用甚至说必用的信息技术软件之一,其比Word软件更具有趣味性,一方面表现为PPT内可以添加比文字更为直观和富含趣味性的声音,还有更为大众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图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播放与定时定点显示,结合老师的讲解更为便利与详尽。另外还有我们常用的QQ软件,聊天与文件传输、字体识别与翻译,等等许多信息技术方面的软件都离不开语言智能的配合。
  二、数理智能
  数理智能指的是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信息技術整个大系统都是有数据构成的,每一个程序都需要数以亿计的代码排列运行而成,所以我们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数理管理,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的分析与运算,进行数据的录入,数字之间的关系分析,属于最基础的数理智能阶段。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试着更为深入地去了解数据与推理。
  比如,我们在初级阶段所学的Excel软件,通过对简单数据的输入,到数据之间的运算,再到制成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再按照统计表制成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这些数据是为了进行下一步的具体案例分析而做的准备。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统计对象内部各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或者两个统计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给出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组数据,比如男女比例问题,班级课程问题,用最基本的函数算法,算出男女比例与年龄等各项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最后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求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据的奥秘。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三、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智能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没有时间与能力去把整个世界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了解的清楚并且加以利用与分类,这时我们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便与自然观察智能较为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通过各个网站发布的电子报刊、电子书、纪录片、电影电视等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与作品,以丰富多姿的形式呈献给同学们。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世界各地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信息,运用数据分析、图片处理、音频收听等有效的处理方式,把静态变为动态,把微观变为宏观,从而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观察,能够全方位了解自然,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四、自省智能
  自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生的观念里,是除了主课之外的一门可以稍加放松、不用花大心思的课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把QQ聊天、打游戏、看电视看电影作为听完老师讲解之后的课程内容,经过老师的多次批评还是不予理会,这就是在学习动机上产生了偏差。包括在一些高难度的操作学习上表现出畏惧心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合理认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学习中注意重难点的反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与这门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应合理利用好理论知识,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富勇.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14):269-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