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指导性作用,介绍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指出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应重视英语基本词汇,并通过隐喻来理解、记忆英语多义词和英语习语,以及注重隐喻在英汉词汇的文化阐释的异同。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认知;词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22-02
  一、改进英语词汇学习的必要性
  语言是由词汇、语音、语法这三要素构成。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教师在教授外语单词时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义上,对起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很少提及,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再加上英语词汇量大,词义变化复杂,可遵循的规律较少,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因此词汇学习需要寻找一种新的途径。认知语言学的出现给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试图把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二、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不是概念性的,而仅仅是词语的用法,是修辞格的一种。但是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Lakoff & Johnson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他们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隐喻的表达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后者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如在“Argument is war”中,人们用熟悉的“战争域”来理解和认知“辩论域”。
  2.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的、经验的。
  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阐释效果。因为有些经历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有些则受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制约,所以有些隐喻具有文化普遍性,有些则具有文化独特性。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二语习得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为词汇学习提供新的视角。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词汇学习离不开隐喻。据统计,英语中70%的词汇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赵艳芳,2001),因此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应该认识到隐喻意识与词汇学习的关系,把隐喻认知能力的提高作为词汇学习的一个途径。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重视英语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
  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范畴词汇演变而来。根据Lakoff & Johnson( 1980) 的研究,绝大多数喻体词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还是日常生活中常用词,即事物基本范畴的名称。基本范畴词汇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基本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因此基本范畴词发展了很多的隐喻意义,而且十分常用。例如:eye 的基本词义为人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隐喻而发展了许多其他意义:eye of a needle, eye of the storm, sb’s eyes are bigger than his stomach等。另外,eye 还可作动词“看、观察”:The children were eying the sweets. 不难看出“眼睛”和“看、观察”是有密切联系的,是隐喻思维的延伸。既然大多数新词义或新事物都是在认知基本范畴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功能发展出来的,我们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事物的词汇。
  有关基本范畴词汇的研究已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得到了验证。以阅读为例,语言研究者发现,学会英语常用词的1000个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0.5%的内容,学会常用的2000个词,就能理解89%的内容,学会常用的3000个词,就能理解93%的内容,学会常用的5000个词就能掌握97%的内容。由此得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我们完全有理由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并以此为中心来理解记忆与其相关的隐喻意思,进一步扩大词汇量。
  2.重视词语多义之间的深层联系。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无须记忆词汇所有的含义,而可以从其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进行推导。认知语义学的代表人Sweetser认为,新的词汇意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ing)。然而学生在学习单词时,往往忽视许多单词在意义之间存在的隐喻联系。概念隐喻的引入将具体词义和抽象词义、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联系起来,将多层意义贯穿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人们所熟悉的表示人体各部分的词几乎都有通过隐喻机制而派生得到的其他意义:由于作用相同the mouth可以喻指the mouth of a river (河口)、the mouth of a bottle (瓶口) 、the mouth of volcano (火山口)、 the mouth of a tunnel (隧道口)等,類似的还有the lip of a bowl (碗边)、the head of a plane (飞机头部)、the leg of a table (桌腿)、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the hand of a clock (表针)等。bank 有河岸、银行两个基本意思,传统英语学习中都认为两个意思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一个是指河流两边倾斜的地面,一个是可以存储钱或进行其他商业活动的金融机构。然而,当引入潜在的概念隐喻MONKEY IS WATER 时,河岸储水的功能就被映射到银行的储钱功能上,钱被视为像水一样可以流动的液体。堤岸蓄water,银行存money;河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的货币为currency;水可流动( flow ),与之对应的money flow 表示“货币流通、资金流通”;水可冻结( freeze),资金帐户同样可以冻结(frozen account, frozen capital) 。因此,堤岸和银行都有储蓄的功能。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应该看到多义现象其实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我们无需记忆词汇的所有意义,而是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其它各种相关的含义。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各义项间的深层联系,使词义范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既具特性又彼此相连的整体,在记忆时可以做到重点突出,省时省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通过隐喻掌握英语习语。
  习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语言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习语的意义是作为整体被掌握的,不能根据单个字面意思来猜测,因此,学习者往往觉得习语很难掌握。近年来对我国英语学生词汇知识“深度”的研究(吴旭东、陈晓庆2000)均发现,在所有类型的词汇知识当中,习语习得的速度最慢。事实上,习语是一种常规化的语言形式,而隐喻认知是许多习语的语义理据,很多习语都可找出其背后的概念隐喻。美国心理语言学家Gibbs认为习语是深藏在人类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的表层现象,是可分析和活用的。
  以“愤怒”构成的英汉习语为例,我们可以发现,隐喻总是隐藏在习语背后并充当着习语解读的认知理据。在英语中“keep one’s anger bottled up”,“make one’s blood boil”,“anger welled up”等表达屡见不鲜,他们其实都源于概念隐喻“ANGER IS A HOT LIQUID”,愤怒被视为一种膨胀的液体。此外,由于概念隐喻“ANGRY IS FIRE”的存在,我们也不难理解句子“He is burnt up.”“He was burning with rage.”和“He is spitting fire”的意思。又如:John spilled the beans,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难理解这个习语的含义,其原因之一是,他们能识别出两个概念领域之间信息的映合。头脑是一个容器,思想或者观点是实体,它们将人的大脑、秘密和泄露秘密的行为三者组织起来,通过隐喻的连接和映射,使得该词在大脑中形成了极其相似的意象。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用这种隐喻认知思维可有效掌握习语,而且还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达到文化习得的目的。
  同样,概念隐喻对于区别习语也很有作用。例如,Crack up 和Break down 这两个短语,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况。对于Crack up 和Break down 都有“精神衰弱”的解释,如果能进一步解释这两个短语当中分别所隐含的不同隐喻,就会加深我们的记忆。break down 源于概念隐喻THE MIND IS A MACHINE , 大脑被比作一台机器,当机器出现了故障, 它会停止运转。Crack up 源于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T,大脑被比作一个易碎的物体,当易碎物体破裂时,它的碎片就四处乱溅,有可能造成危害。因此,当一个人变得疯狂,不可理喻时,我们说“He cracked up”;而当一个人由于心理缘故而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时,说“He broke down ”则显得更为恰当一些。可见,概念隐喻的存在为习语语义分析提供了认知依据,催化了我们对习语的理解与阐释。
  4.注意英汉词汇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中,其共有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是语言趋向于有共同之处。尽管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英汉两种语言虽分属不同语系,但英语和汉语表达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在英语中都可找到相应的表达,如“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等。但是,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并不排除不同语言的差异性。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尚且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概念系统。比如,因为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英国却以渔业为主,故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用“挥金如土”来比喻挥霍无度;汉语中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英语中则是“There are many fishes in the sea.”在汉语文化中被视为凶兆的“猫头鹰”,在英语中却是智慧、认真的象征;汉语中“热锅上的蚂蚁”,在英语中对应的分别是“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植物中的松竹梅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作为坚毅不屈的象征,但英语中却用oak(櫟树)比喻坚强(as strong as an oak);汉语中“雨后春笋”,英语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以及“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同是形容生长迅速数量多,汉英选用不同的植物作喻体,反映了彼此不同的物产文化结构。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应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 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有意识地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正确运用词汇,以免造成误会。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了隐喻这一强大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二语习得中引入概念隐喻理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隐喻认知思维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加快捷有效地掌握外语词汇。这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帮助学习者理解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内涵,克服以往词汇习得中的不彻底性和不系统性,强调了词汇学习的认知过程,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科学更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之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陈海燕.概念隐喻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8):95-96.
  [3]蔡维娜.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5).
  [4]范峰.隐喻认知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
  [5]郭霞,赵海萍.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丹宇.隐喻认知与英语习语习得.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8]吴旭东,陈晓庆. 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4).
  [9]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
  [10]赵亚玲.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J].社科纵横,2009,1.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7-78.
  [12]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湘教通[2016]400号);怀化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