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古诗词在小学高年段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资源。古代诗歌的精彩运用可以激活语言表达,揭示文章的细节,并使文章散发出浓厚的书籍和文化氛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年级都应该阅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理解和使用古诗词,以提高他们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小学古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语言能力,理解他们的精确语言,学习他们优美的写作风格。
  现阶段小学中高年段作文教学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学生们写的作文语言枯涩,内容无味。小学高段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若是能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引用古诗词来装点作文,让学生作文写得更显文采、更有创意。如果,学生能将积累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阐释着古人对人生、社会思考的古诗词,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小学生的作文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会运用古诗词中的立意
  诗词的立意,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想要表达的情思、景致、事物、事件等题材,确立作品要表达的主旨、要揭示的生活真谛。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否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文章立意高远,作品才有气魄、风骨,读来才不俗。学习古诗词,体验情感,接受正面思想的熏陶,则可提升我们作文的立意。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教育和道德的影响。在唐宋诗词中,爱国主义、民族完整、英雄奉献、自由、樂观、热爱自然、友谊、时间、创新和卓越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一致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们体会到了离别的深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阅读古诗,接受情感教育和道德影响,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和事物的现象揭示本质,升华作文的概念。
  二、作文中引经据典,增强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语言的魅力,一靠生动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因此,在作文中正确、巧妙地运用一些经典的东西,会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执著,我们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们可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研读诗词,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仔细研究古诗词后,不难发现学生们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使用起来更为恰当。将古诗词引入作文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加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而且对提高作文中的语言表达也有很大的作用。
  1.比喻: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长亭送别》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
  2.拟人: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夸张: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等。
  4.对比: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古典诗歌中,修辞手段的使用非常普遍。除了上述修辞之外,还有重复、平行、互文、转喻等等,这些都非常广泛和深刻。如果我们能将古诗词中的这些修辞手法运用于我们文章中,则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根据古诗词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诗词语言往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得诗词中存在许多“空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空白的情节补充出来,将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我们在阅读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努力想象诗中的画面。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通过第一人称,以《送别》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李白送别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及孟浩然在江上飘荡的情形。于是我的一个学生如是写到:
  “今天,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去扬州了,路旁的花儿似乎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不想和孟兄离别似的。天空有点阴沉阴沉的,似乎它的心里踹满了心事,沉默着……
  我们很早就来到了黄鹤楼,这里人喧马啸,所有的人都在等候船只。有的人静静地注视着远方,有的人欢笑着,有的人沉默着,不时捋一捋胡子。船到了,孟兄登上了船“再见,兄弟,多多保重啊!”顿时热泪盈眶,我也忍不住了,“再会!”两排热泪齐刷刷的流下来。孟兄挥了挥手,轻轻笑了起来。看着船渐渐远去,孟兄,你早点回来!”
  总之,将古代诗文教学活动与写作练习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写作练习提供了广阔的物质空间和灵感,也促进了古代诗文的灿烂文化。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古诗词教学活动与习题教学的良好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教师发挥良好的穿插作用,我相信学生会受益匪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