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之提出问题的训练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阐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剖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训练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课例,按照构建问题、表述问题、确定问题的步骤,详细描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以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主动学习;高中生物;提出问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48-01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得习惯,形成积极得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得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就是以提出问题为前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能锻炼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训练现状
  胡志刚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1]提及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欠缺的原因是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刘慧仙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2]分析了学生课堂提问的障碍包括缺乏问题意识、不正确的师生观、提问技能障碍。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提出问题能力训练的文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是关于教学策略的概括性总结,缺少逻辑学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理论依据。例如,王家顺和杜继海在《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一文主要介绍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又如齐利生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4]提及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提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教学为课例,按照构建问题、表述问题、确定问题的步骤,详细描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三、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
  以下是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通过构建问题——表述问题——确定问题来详细说明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构建问题。
  构建问题指深入理解情境,明确给定与目标间的障碍。
  (1)理解情境。
  理解情境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找到其中有用的规律、现象。例如:教材P46问题探讨中的图片是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通過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现象:单侧光使植物幼嫩部分弯向光源生长。
  (2)明确给定与目标间的障碍。
  明确给定与目标间的障碍是指通过观察到的现象,研究其规律,找到与提出的问题相关的信息即给定;以及通过给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确它们之间的障碍。例如根据对教材问题探讨给出的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从中获得基本信息即给定:单侧光使植物的芽不均匀生长。
  目标为:为什么单侧光导致植物的芽不均匀生长。
  这时就能发现给定与目标之间的障碍:
  a.单侧光是直接还是间接导致芽不均匀生长?b.光的作用部位是芽的哪个部位?
  2.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指进行书面或口头语言对问题进行表达,先要解决给定与目标间的障碍。例如本节课中表述问题可以通过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试验来明确给定与目标之间的障碍。
  达尔文做了四个实验,都在单侧光下进行图1是不做处理的胚芽鞘,结果弯向光源生长;图2是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弯曲;图3是用锡帽把尖端罩住,结果不弯曲;图4用锡箔把尖端下面以段罩住,结果还会弯向光源。
  达尔文的这四个实验中,图1与图2可以形成对照实验并得出结论1:胚芽鞘尖端是光的作用部位。
  图1与图3也可以形成一个对照实验并得出结论2:单侧光是胚芽鞘向光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图3与图4可以形成对比实验,得出结论3: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是向光生长的效应部位。
  通过3个结论可以解决给定与目标间的两个障碍:
  (1)单侧光是间接导致芽不均匀生长。(2)光的作用部位是芽的分生区(胚芽鞘的尖端)
  3.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类、归纳和评价,确定与生物学相关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1)分类。
  生物学问题有许许多多本节课要提出的问题属于植物生长生理问题。
  (2)归纳。
  通过达尔文的实验的结论可以归纳出与所提出问题相关的要点:
  a.单侧光是向光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b.单侧光作用部位在尖端而效应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位置不同。
  (3)评价。
  根据归纳出的要点总结出提出的问题所依据的结论。
  由于单侧光是必须的条件,而且光的作用部位与效应部位不同所以可以得出达尔文提出的结论:单侧光诱导胚芽鞘尖端产生一种“影响”传递至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4)确定问题。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通过构“建问题——表述问题——确定问题”就可以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a.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
  b.它又是怎么使伸长区两侧不均等生长呢?
  然后再通过鲍森-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逐步揭开生长素的神秘面纱。
  四、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贯彻直观性原则。
  构建问题时给学生观察的事物要直观,最好能够贴近生活。如必修一P61中白菜剁碎加盐会出水、P83消化道内有多种消化酶,但不同部位PH不同等,容易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找出有用的现象。
  2.合理引导,构建问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的有效开展,起了先决条件的作用。
  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先给出问题探讨,其内问题有助于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又与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而且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欲望。
  现代心理學揭示,及时对活动结果进行反馈,能强化活动动机,对学习与工作起促进作用。及时反馈的意思是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提问的学生采取无条件的鼓舞,对问题本身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推导。
  3.总结性收尾,反思问题。
  在生物课堂中,如何导入新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课堂的结尾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应该说,结尾和开头同样重要,良好的结尾是成功的总结也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胡志刚.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3,28(1):9-11.
  [2]刘慧仙.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J].海峡科学,2011(5):84-86.
  [3]王家顺,杜继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4):93.
  [4]齐利生.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2(15):49.
  [5]马贞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科技信息,2008(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