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37-01
  面对急剧发展的国际形势,为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了。我们应如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一点也没有培养创新能力,而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和得到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意识、精神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传统的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必须改变。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行动起来,走向创新之路。
  一、由单纯的升学式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升学考试,而是不要把考试、升级,升学看作是唯一的目标。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考试可能考到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重点考的重点学,不重点考的就不重點学,笔试能反映的素质特别强调去培养,用其他方式才能反映的素质就不重视培养。新课程特别重视教育过程,使其科学有效地进行,使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由传授式的学习走向探究创新性的学习
  探究创新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授、引导,而是不要那种呆板的机械的讲授。强调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最难的新探索。探究性学习的强调,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提供了新的挑战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是把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升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突出表现在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如“在山的那边”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这里,提示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不仅提供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通过括号中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另外,语文新教材在一学期中设计了六个综合性的学习单元(三大三小),供学生集中进行规模比较大的探究活动。
  三、由计划性、标准化培养模式走向多样性、个性化培养模式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的运行机制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缺乏机动性与灵活性,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新教材则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增加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还有不少供学生课外自选的家庭小实验等。有些教材还在某些具体内容前打上星号,供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另外,由于必修科内容总量删减,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增加,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机会大为增加。新的语文课程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释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家人交流和研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探究性题目的设计,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这对于鼓励学生的判断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由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区化教育
  学校的教育应加强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独特品质、怀疑意识、突破意识及求异意识。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教材学科中心的倾向,强调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时代的最新进展。新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九条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如,小学语文新教材为提升学生生活质量,除精选选文外,一个突出的新特点便是大大增加了诗歌的选文比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至少一篇诗文。这是因为诗歌是最能充分抒发人们情感的一种写作形式。新教材还适当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这样更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特点。在这点上,“面向生活”与“面向学生”是一致的。
  五、学校的教育职能由单一性走向协调性、综合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单是一个智育的问题,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协调一致,避免各门科目之间的简单重复、相互脱节、课程门类太多等问题,更适合学生的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普遍联系、整体观点和多学科综合思维习惯的形成,更易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易于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
  六、由比较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走向现代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
  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脑软件和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的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中提供了三个有关的网站。又如,一年级音乐(五线谱)最后一个单元设计了“音乐网页”。这不仅提供了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而且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化的推广普及,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创新教学成为教育领域新视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为中华民族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