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韩愈的“师说”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师说》是韩愈的经典论著,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对开明而具有远见的教育思想,作者的师德魅力,文字运用和论证方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师说;语言;论证;师生关系;师德
  《师说》一文,文从字顺,平易畅达,说理透彻明晰,既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文中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篇文言文的名著真的值得认真深入地解读。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语言精巧练达,句式多变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流畅雄健著称,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惜字如金。文章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短短七字开宗明义。接着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短短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教师工作的三项任务。所谓“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谓“授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所谓“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三项最主要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要贯穿“传道”,为“传道”服务。其文字表达既概括,又明确,主次分明,为后人所接受。韩愈这点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今仍有其先进的指导性。第二方面体现在句式上,韩愈为文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联珠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另一方面又体现在行文的语气上。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疑问语气作判断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说理更深刻。本文在文字运用方面是相当成功的。这篇文章的教学思想是先进的,其中思想的流传得益于文字的循循善诱,因此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向学生好好讲述的,也是值得深入学习的一个方面。
  二、通过对比清晰明理,论辩雄浑有力
  本文论点准确、突出,论据具体。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人们在师道问题上的“惑”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通过三组对比,生动有力地批判耻于从师的坏风气,充分论证了“必有师”的论点,又以孔子从师的事例突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论点。最后点明写作意图,落实到“行古道”这一主张。运用对比,反复论证。1、通过“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鲜明结果;2、通过“爱其子”和“于其身”把对孩子和对自己的态度差异作比,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不统一一目了然;3、通过“士大夫之族”同“巫师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三组对比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家长和孩子的身边细微处说理,既看到了人身份的不同,又明确了学与不学的效果差异。对比鲜明,文笔犀利,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通过对比的论证,更加有利的支撑了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化的学习这篇文言文。作者的运用对比层层深入的方法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对今后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光耀古今
  韩愈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认为,“吾师道也”这才是根本。因此师生关系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的限制,谁有专“业”学问,谁就可以作老师。他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下可以和学生做朋友式的互相学习交流,作为老师如果能在课下放下老师的架子,能使学生更喜欢与老师交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进行学习交流。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不断变化的,条件具备就可以相互为师。这是很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弟子超过老师,在当时他被世人甚至看成怪胎、另类。这一超前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极深。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的要求,可以说和韩愈当年的提倡是异曲同工的,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更好地担当起育人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
  四、师德修为,言传身教,一脉清流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可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韩愈是个逆流而上者,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老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不失为一股清流。他在言传的同时更真切的诠释了身教,“不顾流俗,犯笑侮,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他成了教育界的怪物,被撤掉博士一职,清除出大唐教师的队伍。让我们在感慨《师说》的教育精神的同时,更对韩愈勇于针砭时弊的师道光辉肃然起敬。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又要求学生起主体作用,提倡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如果有专长,教师也可以向弟子学习,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家的人才方可生生不息,一代强过一代,国家才能快速发展。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今天教师正确理解职责、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越.评韩愈的《师说》[J].现代教育论丛.1985
  [2]陈桂生,“师说”别解[J].中国教育科学.2013
  [3]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M].三秦出版社.2004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