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呼和浩特市铁路局呼和浩特职工子弟第一中学体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是一种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跳高是运动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也有人称跳高是一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
  关键词:跳高 助跑 高中生
  在田径项目中跳高技术是复杂的技术动作不好掌握的一个项目。跳高项目中,通常分为4步半程助跑,8步中短助跑,和12步全程助跑。助跑技术是基础,也是决定是否能获得最大的速度力量和起跳角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跳高助跑技术中,自身的速度和力量水平通常占成绩的60%,所以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助跑节奏感和助跑速度获得的最大速度化。因此,解决跳高助跑中的技术问题,对于提高学生跳高成绩有巨大的作用。在大学专业课里,跳高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显现出在高校专业课教学里跳高助跑技术训练的重要性。在这次跳高项目的考核和比赛里,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的掌握好助跑的弧度速度,以及更多的学生几乎在跳高过程中助跑成为了一个形式,从而导致跳高成绩不高,杆上技术动作变形,影响了自我水平的发挥从而使跳高教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技能功亏一篑。而我在参加跳高培训和比赛中也发生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总结失败的经验,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视频,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技术动作,侧重点逐步由杆上技术转移到助跑和起跳技术,加强弧线助跑的教学方法,提高弧线助跑中利用速度的比重和起跳的衔接。问题很快解决,并且学生的跳高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市铁路局呼和浩特市职工子弟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文的内容需要,通过查看网站视频,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图书馆体育资料,翻阅了中国体育期刊,体育教育杂志,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相关期刊。收集了大量了与跳高助跑教学和跳高助跑对于成绩的影响的文献和资料,整理并归纳了相关的文献。对现今跳高技术以及训练的方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和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材料。
  (2)访谈法
  访问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张磊老师,从访谈中获取了关于跳高技术助跑节奏和起跳对跳高成绩的影响。从张磊老师的访谈中得知,助跑起跳是取得跳高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而助跑的速度是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训练的项目,学生和运动员的过杆技术虽然难掌握,但是经过几周的训练,技术动作成型之后会伴随一个学生和运动员的一生,想要得到更高更好的成绩,侧重点需放在跳高助跑的速度里。从访谈里得知,在从事三十年的跳高教学中,通常将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型和力量型,在多年的教学经验里,速度型选手跳高的成绩优于力量型跳高。原因在于速度型的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能获得最大的助跑速度并充分利用在最后的起跳。在中学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过多的训练会导致身体发育的不适感,通常在选取跳高运动员过程中,优先选取父母也从事过相关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个人成绩的发展和提升。通常这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身体接受训练强度的水平高,吸收体育知识快,从而取得优异成绩的空间大,出成绩的速度会明显提高。在访谈三位专业跳高教師中,获取了宝贵有关跳高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方法,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助跑
  1.影响跳高助跑的因素
  (1)助跑技术
  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线一般为J其优点是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程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倾。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运动员助跑与起跳的衔接能力, 也能反映助跑中的跳跃
  能力。
  (2)心理素质
  较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获得优异的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身体状态技能,促使神经中枢兴奋,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2.全程助跑的训练方法
  全程助跑是取的运动员最高水平的助跑,也是目前较好成绩运动员通用的方法。是取的更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全程助跑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内容:120米弯道跑,1-10级跨步跳练习,全程助跑标记练习,摆放实体物跨步练习,跨越栏架。全程助跑中前4-6步通常是初加速阶段,练习方法通常采用10-30米节奏跑和快速跑。
  三、起跳和助跑的相互作用
  起跳的目地在于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迅速转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以使身体充分向上腾起,并为过杆做好准备。起跳动作可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及摆动腿与双臂的配合。跳腿的着地、缓冲和蹬伸技术为加快起跳的速度,起跳腿应大幅度、平稳地以脚掌外侧着地,并迅速从脚跟向前脚掌滚动。这时由于迈步放脚时髋关节的积极快速前送和迅速的弧线助跑而形成了了身体向后、向内的倾斜姿势。起跳的缓冲阶段应减小屈膝的幅度,以利于保持水平速度。在这阶段当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至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的上方时,迅速有力地充分蹬直起跳腿的三个关节,躯干在离地前瞬间几乎垂直地立于起跳脚之上。这时起跳腿的蹬伸方向应在身体重心的外侧,从而产生了过杆所必须的旋转冲力。起跳时摆动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技术起跳时离横杆较远的一臂使颈地向上摆动,加一臂不要充分摆出,并且较早地制动,这样有利于肩轴倾向横杆。摆动腿的摆动应从屈膝的起跳腿旁开始,以膝盖领先,先屈膝折叠,后跳高架的远端支柱上方用力摆出。当摆动腿摆到起跳腿前方之后应向里转,而小腿和脚要稍许外展。   结语
  速度在整个跳高助跑,起跳发力和获取理想的跳高高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本次课题研究中得出,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速度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点。合理的运用助跑方式、助跑节奏、助跑速度和起跳高度的相结合,形成了最佳的起跳高度起跳角度和跳高初速度,才是最理想的跳高技术。
  分析初中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措施
  胡日乐夫
  (内蒙古阿巴嘎旗蒙古中学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1140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使得人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对学生的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素质也更加的关注,这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而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情感教育,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主要围绕初中美术教育,就情感教育的渗透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 情感教育 渗透措施
  开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尽可能的将情感教育引入到教学之中,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信念,能够使学生的态度情绪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围绕情感教育的渗透措施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渗透原则分析
  1.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若教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就有助于对学生的美术情感进行培养。在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需要坚持潜移默化的这一原则,使学生逐渐的体会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并让他们在美术绘画中体会情感,继而实现对他们艺术细胞的陶冶。由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教师慢慢地渗透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使他们的绘画水平得到提升。[1]
  2.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情感教育时,教师不能够局限于美术教材中的资源素材,还需对美术教材中的一些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并适时从课外素材中引入。如此,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内外结合的这一原则,以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面,通过对教材中的隐性资源的挖掘,来实现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情感教育渗透的主要措施
  1.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新课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要想渗透情感教育,教师需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各方面的潜能都在一个不断激發以及不断完善的时期,与小学教育阶段相比,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他们的学习灵活性也会不断地增强。[2]故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特点为依据,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来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运用自己的审美观念去欣赏美术作品,去感受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教育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多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信任教师,继而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之中。
  2.创设相应的情境
  当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之中,他们的情感体验会得到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入。因此,要想更好的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事实上,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其中的一些素材资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感内容,而且许多美术作品都包含了一定的意境,这些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这些素材资源为载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将这些素材资源通过特定的情境展现到学生的眼前,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就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内在含义,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欣赏能力的增强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我为校园添色彩》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若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校园,让他们用心去感受校园中的人和物,并让他们积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然后带领他们进行室外写生,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带着情感去绘画。如此,学生所绘画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3.在美术教材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情感素材,这些素材都有助于教师情感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情感素材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3]例如,在《装点我的居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几幅关于居室装潢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装饰者利用一些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来进行装饰。那么通过这些图片展示,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也能够实现循环利用,通过这些物品去装饰自己的居室也别有一番风味。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易拉罐、塑料瓶、不要的木材等收集起来,利用这些物品去装饰自己的居室,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拍照展示。那么通过亲自参与到居室的装饰之中,就能够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美,进而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又比如,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的美术作品,例如,刺绣、剪纸等,让他们去感受自己身边的艺术。在对这些民间美术的欣赏中,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美观性,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此一来,就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培养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习惯,进而帮助他们塑造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语
  综上,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在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需要坚持潜移默化以及内外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够使情感教育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要强化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在美术教材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还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传宝.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7.
  [2]隋丽.分析初中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7,(04):54-55.
  [3]陈辉.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J].黑河教育,2013,(12):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