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做到“五精五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主动性地位和主干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内涵,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教材的实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五精五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78-01
  初中《道德与法治》响应和贯彻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了中学的法制教育,将依法治国理念根植于中学生的教育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那么,今天的统编新教材,如何做到“五精五立”呢?
  一、精准理解教材特点,立足教材价值方向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教育精髓。其特点有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教材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价值方向和教育基调。同样的学习内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价值引导上多有新的设计,比如“七下”定位于青春生命成长,关于悦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内容,就不局限于应对生理现象的烦恼,需要看到生命正能量的表达,教师教学要关注并放大生理变化带来的青春活力。因此,“价值”,即强调教材应有价值引领,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二、精准体现“立德树人”,立足学生“三观”教育
  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管是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上讲,都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三观”教育本质。
  三、精准教材活动栏目,立足学生“德育”升华
  教材中栏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构成了主要框架,以“材料垣问题”或者“活动垣要求”的形式呈现,其中“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活动,可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拓展空间”则作为一框的结束,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探究与分享”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正文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对观点进行提炼,进行价值观正面引导。教材的正文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同时正文又是教学的支架,体现了编写的立意,对同一主题不断深入,有开放性和思想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同时又有适当留白,给教师以教学的空间。第二类具有辅助教学性质,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提出要求将之改造成课堂活动,也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或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的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
  四、精准教材立意宗旨,立足学生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 机融合在一起。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 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五、精准设计知识结构,立足师生对话平台
  1.教师要创新性设计好知识脉搏,激发学生的表達欲望。
  教材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并暗含经验表达、分享、交流、碰撞等线索,能否让学生真实表达,将直接影响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与能力。如何让学生愿意说真心话?需要教师真正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材内容转向每一位活泼泼的学生。从备课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化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跳出预设的教学环节,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营造安全、开放、尊重、相互倾听的课堂氛围。
  2.教师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教材直面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学生的真实表达往往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如何接应与引导?教师需要有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开放意识与心态,对问题求解的兴趣会弱化被挑战的恐惧;这时,教师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让教师不便于处在尴尬的状态,相反学生会觉得老师很是自己崇拜和值得尊敬。首先,教师需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在的声音,扩大课堂对话的领域和空间。其次,教师要营造相互倾听和言说的氛围。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互信,当教师习惯于“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学生就会与教师产生距离,而教师平等、接纳的态度,会让学生更乐于敞开自己,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掩饰和伪装。学生的信任不能靠强求得到,教师只有展示真实的自己,真正走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