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为搭建高职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环节的沟通衔接的结构模式,提出从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保障等四个方面,阐述和探索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评价在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的路径。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148-02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内涵
   与“双轨制”相似,教育“立交桥”是将与交通领域内的道路桥梁相关词“立交桥”引申到教育领域,形象化地比作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向,相互之间的特征并相互连接的关系。故高等教育立交桥指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相沟通与衔接的教育结构模式。时间维度,高等教育立交桥是指衔接同类别不同层次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空间维度,是指衔接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高职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即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环节的沟通衔接的结构模式。
   二、建立云南高职教育本科与专科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应是多层次的教育,而非单一层次。但,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最为明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完整,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高等职业专科层次院校共有40所,其中包括11所民办高职专科院校;另外有22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9所是民办本科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也需要努力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专科层次,未来职业教育也需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更是为响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各类学生自身对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愿望。
   因此,仍然以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为主的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结构、数量、质量上都难以符合市场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未能满足高职学生本身对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三、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关键要素
   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其核心是立足于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需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本科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实现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之间的互通衔接。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是培养主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价的构建。对培养主体而言,学校单核心的培养主体,已无法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用人单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模式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立交桥的衔接意义重大。
   构建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问题,实际上是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即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简而言之,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实现这种结构,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管理评价。构建云南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衔接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高等职业专科教育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高度,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要素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思想和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是某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故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等要素的确定是围绕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设计和运行的,通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反映出教育构建者的教育主張。
   其教育主张首先表明: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非传统的学科型或学术型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面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视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凸显其职业性和实用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依据和基点,也是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人才培养评估的标准。为此,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特点。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类型上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本科层次,与传统的理工类、综合类本科院校侧重“研究”“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同,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应该侧重于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本科培养的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水平高,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是像传统本科院校,按照学科体系组织教学,而是以社会职业相对接的专业为依据,按照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本科教育重点凸显其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
   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具体方案的总体设计。因此,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本科院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职业本科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即不能袭用传统的本科院校“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无法适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也不能未经消化吸收而单纯地引入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国外的课程体系具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但在借鉴采用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国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也要考虑学情的不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应紧跟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在具体课程建设环节,实现课程的整体化和结构化,成为相互支撑的体系,而非独立的课程个体。即课程的学科覆盖面要广泛,避免每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孤立,改变传统的课程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关系。另一方面,课程的体系、结构将更加趋向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是指各课程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实现最大的均衡,如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占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要求,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方面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征与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最佳比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应突出理论性、高端型,既要体现出广泛的基础性知识,也要有最新的、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应突出职业性、技能型,将本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强调课程模式的应用性,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次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构建具有如下特点:(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均衡,两者之间即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形成课程体系;(2)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都应以职业为中心,围绕职业的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紧密结合。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教学管理和评价
   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教学管理和评价是制度保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设计是要围绕最初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设定。高职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由于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的要求自然不同。应用本科的课程教学体现的是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为此,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重视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整体监控,及对培养质量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反馈等。
   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评价体系一般由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维度构成:一是内部评价,顾名思义,内部评价就是指校内评价,是由学校具体负责质量评价的部门机构组成,对课程教学整体过程进行评价。二是外部评价,其评价主体是由政府、社会、用人单位或者第三方等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开展的社会评价。例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院校综合评估或者是专业评估;社会评估是企事业用人单位,通过评价学校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来衡量院校的教学质量。
   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評价不应再以传统的学科评价为依据,而应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就业为引导,建立社会市场第三方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紧密对接。
   参考文献:
   [1]李峰,李枭鹰.高等教育立交桥与双轨制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2]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3]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4]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5]何静.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衔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3).
   [6]贺新.职业带理论视角下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人教育,2017(2).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5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