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国演义》中的进谏与当下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进谏属于当下秘书工作中的参谋咨询工作。《三国演义》中,进谏是经常性的活动,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成败皆有。虽然时隔近两千年,但值得后世学习的方面依然很多。就提高秘书参谋咨询工作的有效性而言,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进谏活动,值得借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进谏者进谏之前,必须清楚问题的根本;提出的谏言不只是要劝阻领导改变主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解决问题;危急时刻,进谏还应一语中的;进谏之后,应及时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以提高进谏成功的机率。此外,领导的信任也是进谏成功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三国演义;进谏;参谋咨询;有效性;信任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18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8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进谏,是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进谏是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保障组织工作高效运转的有效手段,是秘书参谋咨询职能的体现之一。王淑敏言,“敢于和善于谏诤,才是有作为的合格的秘书”。《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演义小说,全面记载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军事活动。军阀纷争的年代,文臣武将各为其主,各显其能,进谏也较为频繁。下属们的进谏相当于当下秘书工作中的参谋咨询工作。仔细研究这些下属成功或失败的进谏活动,对当下的秘书更好地提供参谋咨询服务,将会大有裨益。
  一、进谏之前应先弄清问题的根本
  领导为什么会做出旁人认为明显不合理的决策,是不是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缘由,这个问题,进谏之前一定要明白。比如董卓入主洛阳之后,无法无天,其恶行罄竹难书,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讨伐之,董卓抵挡不住,连骁勇善战的吕布也被打败。对董卓而言,形势十分危急:倘若十八路诸侯团结一心,乘胜前进,董卓必死无疑。为了挽回局面,董卓甘愿把女儿许给孙坚之子,结果被孙坚严词拒绝。如果不想办法,不要说当时的地位,恐怕董卓一家都要死于非命。此时,迁都恐怕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是,进谏的司徒杨彪、苟爽和太尉黄琬、尚书周毖以及城门校尉伍琼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局势,没有明白董卓执意迁都的真正目的,尤其是杨彪,还认为是“无故”迁都,所以,他们以迁都会惊动百姓,以及长安荒芜等理由来反对迁都。而在他们的领导——董卓这里,迁都是为了保全自己,至于长安是否荒芜,百姓会不会惊动,都不是重要问题。这些进谏者只是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却不考虑为什么领导会置这些于不顾,毅然决然要迁都,也就是没有一位明白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谏自然不可能成功。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秘书要从领导不太合理的决策中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提供参谋咨询。只有明白领导的真實意图,才能抓住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发现领导决策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才有可能给出更加高妙的解决办法。
  二、进谏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秘书是领导的助手,参谋咨询当然应该以帮助领导解决问题为目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下属们进谏只是为了阻止领导那些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做法。比如上文提到的进谏的司徒杨彪、荀爽和太尉黄琬、尚书周毖以及城门校尉伍琼等人,只是说迁都之害,希望借此让董卓停止这种他们认为荒唐的举动。但是,他们只是看到迁都一千一万个不合理,没有人想到到迁都是为了解决董卓集团生存问题而必须采取的措施,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秘书进谏不只是劝阻领导停止可能要实行的不合理的做法,更应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秘书进谏:
  (一)要有”破”有”立”,要能给出更高明的解决办法。小说第六十回,张鲁攻打西川,益州牧刘璋自觉不是对手,听从张松的建议,以进贡为由去见曹操,说服其攻打张鲁,以解围。张松在曹操处没达到目的,却见了刘备,遂建议请刘备来帮忙。刘璋府下主簿黄权和帐前从事官王累都不同意。他们俩都认为刘备一来,他们的益州就成了刘备的了。从后来的发展看,二人的担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此时,刘璋的燃眉之急是张鲁和曹操的大兵就要来了,如果不请刘备,益州一定守不住。黄权、王累不同意请刘备带兵来帮忙,是“破”,但是“破”容易,“立”就困难了。黄权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闭境绝塞,深沟高垒,以待时清”,王累则只是重新表达了一遍黄权的观点——刘备一来,我们益州就全归他了,等于只有“破”,没有“立”。黄权这个以守为攻的办法如何呢?刘璋当下就给出了恰当的评价——不能解燃眉之急。而当下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很快能见成效的办法,所以,就等于说黄权的办法不管用,自然不可能被领导认可,二人的进谏也就以失败而告终。而张松提出的请刘备来帮忙,连刘璋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领导最终还是听了张松的。
  同样是进谏,如果“立”得高明,就能成功。第一百二回,孔明再出祁山,假托郑文是先锋,持书信见司马懿,约好里应外合。司马懿反复诘问,书信也亲自仔细查看过多遍,没有发现问题,就要依约行事——带全部人马前去劫寨。但是其长子司马师不同意,他的进谏就是有“破”有“立”,而且“破”得真切,“立”得高妙,所以被司马懿采用。他不同意父亲亲自带大军前去劫寨的理由是,就凭一封信(片纸)您就亲自去劫寨,如果真的出了问题,怎么办?同时,司马师给出了新的解决办法——派别的将军去,主帅随后接应。司马师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司马懿同意,进谏成功。司马师的“立”,高就高在并不影响最终结果,但是领导的危险系数却几乎降为零。——如果书信是真,谁去都可以劫寨,别人真的不行,老帅随后就来,不至于失败;如果书信是假的,大帅没有危险,顶多损失一个武将一些兵马,并不影响大局。小说中类似的进谏活动还有很多,处处都在告诫当下为领导提供参谋咨询服务的秘书,进谏要成功,“破”要抓住要害,“立”要“立”得高明。
  (二)进谏要能全面而彻底地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进谏往往不是只给出一个建议,而是一揽子建议。比如小说第十二回,曹操得知陶谦让徐州给刘备,怒不可遏,要继续兴兵,苟或从要巩固根据地出发,分析夺徐州的不足,就是在劝阻曹操不要打这一仗。但曹操转而提出军粮不足的问题,苟或就马上给出解决办法:破黄巾余党得其战利品,不但可以解决军粮问题,还可为朝廷为百姓除害,可谓一箭双雕。曹操这才同意。攻徐州和破黄巾余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解决军粮问题上,殊途同归。如果苟或不是胸有全局,充分了解各方面情况,怎会在没有时间准备的情况下,给出如此完美的答卷?   田丰则相反。曹操东征刘备,后方空虚,刚好给袁绍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如果袁绍发兵进军许昌,曹氏集团的辉煌或许就此完结了。袁绍听了田丰的分析,也知道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但是就因为幼子病重而不肯发兵。田丰只是痛惜如此大好的机会,因一小儿之病而失。但是,仅仅是要袁绍同意发兵,而不是要他亲自带兵。如果田丰不是一味地怪袁绍不知轻重,一味地痛惜失去良机,而是回去准备一个详细的方案,再来进谏,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让袁绍守在爱子身边,派得力的将军带兵去攻打许昌,不就能满足袁绍,又不失良机了吗?如果田丰能想办法请来华佗医治袁绍的公子,彻底解决制约袁绍科学决策的因素,这个谋士就更加优秀了。所以,谋士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如果觉得确实机不可失,就应该考虑更有效的全面而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只是无用的叹息。
  三、危急时刻。要一语中的
  当下的秘书为领导提供参谋咨询服务,本质是跟领导的口头交流,口才自然很重要。葛希合有言:良药未必苦口,微辞曲达、循循善诱,能使领导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三国演义》演绎的是东汉末年诸侯争霸的斗争史,很多时候,下属进谏是在战争中,没有时间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必须一语中的,让领导人马上接受,立刻照办。比如第六回,董卓迁都途中,曹操率兵来追,先被吕布打败,在荥阳城外又遇到徐荣的伏兵,曹操先中一箭,马又中两枪,已经被军卒擒住。曹洪来救主,曹操说,“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要让曹洪丢下自己赶快走。但是,曹洪怎能先救了主公又丢下不管呢,所以,他提出要曹操上自己的马先走。本是自家弟兄,如此危难之中,曹操怎么会答应,但是曹洪一句话,曹操就上马走了。他说的是:“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为什么这句话能奏效?它说出了问题的根本一曹操比曹洪更应该活着。我们在这种乱世为什么要出头,为了天下太平。但是,这一理想,只有在主公您的领导下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天下不可无公;我曹洪只是您一名追随者,所以,天下可无洪。
  当下国泰民安,秘书们不太可能遇到这种危难,但是却完全有可能出现与曹洪进谏一样紧急的时刻,必须领导马上接受意见,否则有误的决策一旦实施,就会给组织带来损失。秘书就必须要能像曹洪一样一句话抓住问题的关键,说服领导马上接受。
  四、要善于总结。以提高进谏效率
  正如叶松林先生所言,“进言献策,这是谋士的天职。可是,锦囊妙计不被采纳,则何法之有?”既然进言献策是谋士作为智囊型秘书的天职,就应该自我反思,以提升进谏成功率。这是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是为组织发展尽力。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或许是受情节发展限制,没有一位谋士进谏失败后,认真反思如何提高进谏水平的。进谏失败率最高的,要数田丰了。他是袁绍的谋士,一直追随袁绍,当代《三国演义》研究大家沈伯俊、谭良啸都认为田丰“足智多谋,与沮授齐名”。但是,他进谏活动有4次,却一次也没有被袁绍采纳,进谏成功率为零。从几次战争的发展来看,他每次给出的建议,都是很高明的,如果袁绍听他的,每次都可以打胜仗。尤其是在袁绍进军官渡之前,他都已经因劝阻袁绍不可进兵,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他还写信给袁绍,坚称不可“妄兴大兵”,袁绍气得差点杀了他。官渡之战大败,连袁绍自己都认为,田丰是对的。但,智慧如田丰,对领导了如指掌,却不能把智谋用在怎样让领导听进去自己的谏言上,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主公一步步走向失败。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陈宫。陈宫自从追随吕布,共向吕布进谏17次,跟具体战斗谋划相关的,吕布一次都没听,只在一次次战败之后听陈宫说怎么办,一次次去寄人篱下。但是,陈宫也没有丝毫的反思,每次都是直言进谏,结果都是被吕布驳回甚至斥责,直到最终吕布被擒。
  秘书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只有半次。就是第六十二回,庞统随刘备攻下涪水关,劳军宴上,因获胜而兴奋异常的刘备与庞统发生了分歧,刘备令庞统“速退”。刘备事后向庞统道歉,庞统言:“君臣俱失,何独主公。”作为谋士的庞统是在领导主动提起,并因自己的行为向其道歉时,他才以理解领导的姿态表示自己也有错,也就到此为止。所以,这种被动的反思,只能算半次。
  五、领导信任是进谏成功的重要前提
  进谏就是要下属指出领导决策有误之处,容易让领导不高兴。如果没有领导的信任,再高明的进谏,也必然失败。子夏有云:“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袁绍的谋士田丰就是如此。官渡之战前,田丰已经因进谏惹怒了袁绍,被投进监狱,知道袁绍要进军官渡,从狱中上书,反对进兵,袁绍再怒,“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差点杀了他。如果袁绍对田丰有一点点信任,不会把一个狱中人冒死之谏当成不祥之语来治罪。
  取得领导信任并非易事,不只是要有高妙的主意,还要能与领导“言语投机”(第十四回)。董昭本是汉献帝身边的人,作为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之前只是听说有这个人,根本不认识他,更谈不上了解。问答之间才知道,这个人颇有养生之道,天下人都挨饿的时候,独他“精神充足”,又聽他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曹操马上避席相见,还在帐中设酒席款,待让自己的心腹谋士苟或作陪。首次见面就得到如此尊贵的待遇,在曹操的谋士们中间可不多见。董昭还提出要曹操带朝廷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曹操认为当下可行性不高,董昭马上给出解决办法。临别之时,曹操拉住他的手说,“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之后就开始按照董昭的办法谋划迁都许昌的事。一个原本不怎么了解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领导如此信任,确实不易。这里,董昭首先以自己独特的养生方法获得曹操的初步肯定,又以个人以前的声名增加这种信任,董昭对时局的把握以及遇到问题随时就有可行性办法的高效率,深得曹操赏识。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在战略谋划上与曹操不谋而合,曹操提出困难时,他居然认为这都不是事儿,马上就给出了解决方案,所以曹操说二人“言语投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领导信任,自己的主张自然也容易被接纳。
  提高进谏的成功率还有很多技巧,比如语言的运用,比如抓住时机等。这些技巧已经被前辈学人总结过了,此不赘述,我只是从《三国演义》的学习中又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进谏成功率的办法,希望能对当下的秘书的参谋咨询工作有所启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