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特殊而重要的一个群体,而大学时期又是个体的独立人格、个人品质、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日益纷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社会适应力,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4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传统心理学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而存在,它从消极的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目的是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减少人类的痛苦,而忽视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积极心理学则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不再仅仅研究如何治疗心理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挖掘人类正面积极的心理力量,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感,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
  2001年1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与MihalyCsikszentmihaly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Sehgman曾在一场演讲会上说过:“以前坐飞机时向邻座介绍自己职业时,别人都会远离,觉得心理学者就是找出谁是疯子。而现在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他们则会靠近我。”而这,就是心理学的变化与发展。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个: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心理健康工作也在发生着转变,已从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从“治疗”转向“预防”,进而挖掘人类的正面力量与优秀品质。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建构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我国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立足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要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2003年,南昌大学的苗元江教授在发表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一文中提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论述。随着国外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涌入,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纷纷探讨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因素与构成。2010年,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积极心理品质一词做了概念解释,即“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是国内较为权威的说法,我国多数心理学者对此颇为赞同。2009年,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群教授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与国外学者John Keller合作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在此基础之上,孟万金和官群利用心理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中国1300名大学生测量,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自此为各级学生建构起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也为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实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测量工具。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面对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正处于独立人格、个人品质与处事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任性走向成熟,升学、恋爱、就业、人际,诸多因素的加载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受到各方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孟万金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总结出智慧和知識、勇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的20个积极心理品质。天津大学的刘媛媛在其硕士论文中对7000多名参与者的调查中确认了96项积极品质,结合已有的人格理论,建立了有13项潜变量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方程模型,包括自信、社交能力、严谨性、乐观性、躯体特征、智慧品质、意志力、可靠性、思维品质、自主性、体贴性、进取性、理性。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即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在家庭背景、生长环境以及教育培养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拥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与幸福感。根据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人际等各因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理念、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意义
  1.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群体,大学期间正是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升学、就业、恋爱、人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易波动,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易爆易怒、灰心失望、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能够发掘个体的优秀潜质与正面力量,预防大学生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向上的理念,促进个体身心积极稳定的和谐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与希望,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进程。拥有良好心态与心理品质的大学生不仅可以让自身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也会用自身的正能量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唤醒他人的积极能量以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形成团结向上的社会风气,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对个人及社会均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而作为社会成员中重要一分子的大学生,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更是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离不开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
  (一)个体层面
  1.通过主观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任何外部的教育和影响只有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内化,才能对个体产生作用。大学生应树立自我训练的意识,每天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行回忆和反思,回顾在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中显现出自身的某项或某几项积极品质并进行有意识的记录。随着日常生活的积累,不断显现和被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2.通过情感交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共同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即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虚心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比如勇气、开朗、坚韧。他们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教育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手段,而课程教学则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部分高校还是在用老教材,存在一套PPT沿用数年的现象,让学生认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非是教授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种类以及如何规避心理危机的发生,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兴趣并产生偏见,觉得这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才需要学习的知识。大班教学、课堂管理不严、课程内容及方式缺乏新意,诸多因素造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佳。加强课程开发和提升专业教师能力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教育大学生用积极的角度与思维思考问题,以正向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和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团体活动。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会与学校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大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们从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校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态度、观念及行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通过广播、宣传栏、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教风、学风、校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家庭层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积极品质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需要通过教育与培养来挖掘人类内心潜在的积极心理特质。人类从出生开始,最早接受的启蒙教育就是来源于父母和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有利于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培养。
  1.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觀,不要只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父母应该与孩子平等相处,不能以偏概全地打压孩子的积极性。父母遇事应该对孩子晓之以理,培养孩子谦和的态度与柔和的性格,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与坚韧的品质。除此之外,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掘孩子潜在的优秀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2.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父母不能以强压的姿态教训孩子,应该用爱和鼓励包容孩子。体罚与打骂在家庭教育中容易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暴戾与狂躁。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遇挫时,不是为他铺平道路,也不是批评与打压,而是支持与鼓励,让他有足够的爱与力量奋勇向前,不骄不馁。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充满归属感,心中填满爱与阳光,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3.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榜样,孩子在无形中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处事方式。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常审视自身,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共同建立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也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意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在日后的发展道路上更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层面
  1.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弘扬正向能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处于人格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国家要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国家主旋律,社会各界也应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大学生们创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2.加强自媒体监管力度,创设绿色网络环境。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使得网络信息的内容与传播方式日益纷杂繁复起来,大学生又是极易接收新颖事物的年轻群体。如今,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的小视频缺乏相应的准入门槛和审核机制,使得各网络直播平台上出现不雅视频,腐蚀大学生的思想。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重取缔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各自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严加审核视频上传,设定高门槛,过滤不良信息,还网络一片向阳之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