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质检专业建设标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专业建设标准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具有指导、规范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我校质检专业为例,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标准研究现状、专业建设标准研究规划、专业建设标准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重点分析专业建设标准中师资队伍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的内容设计与构建,为专业及专业群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专业建设标准研制策略,为开展质检专业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专业建设标准;质检;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6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标准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是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并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职业性”提出明确要求。
  关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标准的研制一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各类专业建设标准课题研究层出不穷,有效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健康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专业建设标准已经成为指导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的一项纲领性内容。
  全国开设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以下简称“质检”)专业的高职院校共23所,一些院校在所在省份的政策引导下,尝试开发组织专业建设标准,但没有建立兼具院校特点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仅仅形成寥寥无几的校内专业建设标准,开发主体上缺乏权威性,且校本特色严重,没有形成引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7年,由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多所高职院校参与的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开发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对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是基于我校质检专业建设标准的研究与探讨。在吸收与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性和系统性的开发与实践,形成对专业及专业群具有借鉴意义的专业建设标准研制策略。
  二、我校质检专业建设标准研究概况
  为了适应企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我校自2009年开设质检专业,并以对本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2009级-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标准,力求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可以看出,质检专业的建设对服务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质检专业经过国家骨干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2017年,质检专业获批立项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在建设与验收过程中,专业建设标准作为一项主要建设与考核内容,专业建设标准的研制取得一定进展与成果。
  三、专业建设标准规划与内容设计
  (一)专业建设标准研究規划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专业建设标准要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全国高职院校质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行业、区域及学校特色,紧跟机械产品检测行业的发展与应用,构建出先进、合理的专业建设标准。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在校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开发理论,结合质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明晰其专业定位,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
  2.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研究形成科学、系统的质检专业建设标准。该标准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为目标,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等系列标准。
  3.以专业建设标准为依据,实施专业建设,反馈及修订专业建设标准。为了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实施专业建设时必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等手段来确保专业建设标准的正确实施。实施过程中,依据实践分析、质量评价等,及时反馈、解决专业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二)专业建设标准内容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一定建设成果,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单元,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因此,专业建设标准的开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开设质检专业的高职院校23所,人才培养具有严重的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而且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规格不够全面、培养目标不够明晰,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开发一套完善的质检专业建设标准,对推进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专业建设意义重大。
  结合我校质检专业建设实际情况,邀请行业企业与同类院校专家,制定出适合质检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标准。并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质检专业师资队伍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等系列标准的开发,同时,以我校质检专业学生为对象,应用这一理论进行个案分析与实践研究。紧扣人才培养质量主线,开发与实践具有新时代职教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1.师资队伍标准。教学团队作为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者,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资队伍标准重点体现在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等的规划与目标。核心是提高教研水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途径有国内外培训、专项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目标是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实现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质量。
  此外,应该从师资管理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培训学习、进修访学、在职学历提高和到企业实践锻炼,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教师成才之路。加大引进与聘请的力度,一方面积极吸收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院校毕业生,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引进和聘请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专兼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
  2.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建设围绕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使之主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其建设指导思想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进性,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性,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与理论教学和技术发展同步的结合具有紧密性。
  根据质检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产品质量加工中间过程控制能力,运用相关方法与仪器对产品进行测量控制,以及能从事质量管理与检测检验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作为实践教学建设标准。同时,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管理、教学及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切实担负起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践课程标准制定、对外培训与技能鉴定等工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与要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招生对象与学制安排,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分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专业教学活动安排、学时分配)、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九个方面。招生对象是生源的说明,学制安排是培养的年限。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高度,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职业性、创新性,要贴合专业在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現状与趋势,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特点。培养规格包含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领,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制定与实施。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本教学建设之一,对学院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建设水平决定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课程标准是专业开设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组织、考核标准等方面的综合。课程标准必须支撑专业标准,是学生培养中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集中要求体现,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质检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标准,体现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课程设置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专业培养目标。
  5.学生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标准、科学文化素质标准、身心健康素质标准、实践能力素质标准四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标准对应的标准点包括政治表现、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法纪观念、集体观念、生活态度、日常品行、审美情趣。科学文化素质标准对应的标准点包括学习态度、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实操技能、拓展能力、课堂表现、考试诚信、学习活动。身心健康素质标准对应的标准点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康情趣、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行为、完善人格。实践能力素质标准对应的标准点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决策执行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