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研究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包括专升本院校和民办本科高校)基本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高、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新建本科院校顺利实现由专科向本科转型、向应用型转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本科院校;发展对策;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院校数量、学生人数规模等方面都呈现快速发展,如何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是高校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1.新建本科院校的界定
  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具有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专科学校、高职院校纷纷升入本科行列。目前有三种界定方法:第一,以大学招生扩招为界。把1999年后新成立的本科大学定义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以此为据,1999年我国有本科院校597所,2014年我国有本科院校1202所,经过15年的变化,累计增加605所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50.33%,将近占本科院校的一半。第二,中国普通高校本科数量的突变为界。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由2007年的740所猛增为1079所,年增加339所。到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为462所,占本科院校的38.44%。第三,按是否有硕士点为标准来划分。没有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可以归为新建本科院校。以此为计,2013年全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是548所,其它622所院校没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这样,新建学校就有62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53.16%,超过了本科院校的一半。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本文采用第一种界定方法,将1999年以后升本的院校界定为新建本科院校。
  2.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应是它的操作性。除此之外,还有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会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较为稳定的实行范式,它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总称。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的学业门类。学科建设包括培养学科带头人、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和实验室建设。
  3.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选择。孙海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为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做到: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控制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融入地方,走互动发展之路;以人为本,走持续发展之路。曾令奇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选择如下发展战略:立足地方,开放办学;注重品质,發展特色;追踪前沿,高位发展;丰富内涵,文化创新。吴开亮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正确定位,发展自身的优势;坚持办学特色,积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贯通职前职后,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尊重地方,服务地方;尽快实现办学层次从形式向内涵的上移。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飞在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中认为,办学特色上升到哲学层面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上的特色;第二是政策环境、制度模式、要素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第三是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的特色;郑晓齐在《办学特色的追求与选择策略》中将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分为顶层要素、内核要素和相关要素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并认为内核要素中的学校师资、生源状况、学科水平、教育投入和区域发展状况及需求五大要素是办学特色决策的最核心的依据。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张日新、王芙蓉等分别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联合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论著中,对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各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做了分析,并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做了诊释,最终完成了“宽、厚、多、高”的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新建本科院校存在问题分析
  1.办本科的时间短,基础薄弱
  在笔者调研的22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办本科十年及以上的院校比例仅仅一半左右,而且,升本以前多属于单科型专科或高职院校,调研资料显示,2001年以前,基本上是师专升师院;2002年以后,大多数是高职升为学院;特别是2003年至2004年,出现了一批由高职升为理工、科技、工程学院;2004年底,公办学校开始限制升本,2005年,约有17所民办院校升本科;2006年,大多是西部师专、高职升本科。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以本科教育为主,有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比例不足20%,有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师、教学团队等院校的比例也低于30%,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创业基地、实验教学师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项目的比例更低,不超过20%。
  2.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与专业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或高职升格而来,原本有着比较好的专科或高职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其原有的优势和特色比较突出,但是升本以后,由于大幅度地扩大招生和增加学科门类与专业,原有优势并未显现,甚至命名上都普遍去掉了升本前的行业特征,在调研的13所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就有9所院校在升本以后的命名中去掉了诸如“师范”、“财经”的字样。   3.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紧密地衔接
  办学定位不够明确,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好高骛远,盲目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没有形成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不够突出,缺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调研的22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与学校所在区域的重点发展领域没有直接的关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突出。
  4.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过多,特色不鲜明
  一是新建本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缺少特色凝练;二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由多个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缺少优势和特色专业,造成学校的资源平均、分散使用,没有集中优势资源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调研资料显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事多所专科合并而成的,学科专业庞杂,缺少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即使是单一主体升本的,升本以后普遍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学科门类大幅增加,仅就调研的227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科门类超过6个的院校达到71.37%,专业数量平均为33个。由于专业数量多、学科分布广,对于教学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无法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5.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研的新建本科院校资料显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例和生师比偏高,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教师的科研成果层次普遍不高,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各类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亟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6.科研基础薄弱,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
  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缺少领军人物。在调研中了解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办学层次、科研条件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引进高层次人才,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物欠缺,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7.没有形成与新建院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还有照搬照抄老牌本科院校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尤其是财经类新建本科院校,缺少校企合作的渠道,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有效衔接。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发展之路
  1.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发展理念和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属于顶层设计,引领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很难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抗衡,因此,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与老牌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应明确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避免“大而全”、“高大上”式的建设模式,将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定位基础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都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构成其办学特色,也是办学优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设计重点发展方向。
  2.发挥专科时期优势,集中力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第一,厚植专业建设基础,整合改造现有专业,集中力量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第二,以优势和特色专业的为基础和生长点,凝练学科方向,建设重点实验室。第三,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实现教学能力向科研能力的提升,由教学团队向学术团队向学术团队的转型。第四,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学习借鉴老牌本科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指导带动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第五,持之以恒地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久久为功。
  3.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建立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第一,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明确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把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师资队伍。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第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引进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的专任教师。采取直接引進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符合高学历要求的毕业生;从企业、单位一线岗位引进能够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符合基本学历要求的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采用柔性引进方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三,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提高。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更欢迎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指导的教师。第四,着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支撑。
  4.构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应具有能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第二,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增大,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必须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根据院校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成才。第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探索校企联合“3+1”或“2+2”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针对用人需求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形式,尤其是针对企业需求,探索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个性化的“3+1”或“2+2”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常熟理工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联合创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本科双学位教育项目。第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改变现有的政府管理部门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督体制,建立政府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机制。对政府部门来讲,应制定区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更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用人单位而言,应承担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责任,帮助新建本科院校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更有效地衔接。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应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翟海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3(12).
  [2]郭攀成.新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建设[J].科技信息,2013(4).
  [3]车承军等.区域经济发展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导向[J].教育探索,2015(6).
  [4]袁科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探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5(9).
  [5]刘小喆.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J].陕西教育.2014(10).
  作者简介:李玉凤(1960.05-),女,汉族,黑龙江肇东人,大学本科学历,在职硕士学位,广东广州市广州工商学院会计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统计学、资产评估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
  (广州工商学院会计系 广东佛山 528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8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