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光亮之外,那被遗忘的盲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热情的参与,听到了精彩的回答,感受到了思维在一些学生身上流淌,便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切,已然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即便是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他们也一定在专注地倾听、投入地思考。真相更可能是,他们正游离在学习活动的边缘。愿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处于课堂边缘的这一个、那一个学生。用我们的注视和智慧,把他们重新拉回到课堂的光亮处。
  关键词:关注每一个 课堂效率 课堂边缘 盲区
  说一个常识。
  舞台上,当一束光打下,往往会照亮一片。而光亮之外,是更多的黑暗。那是光照不到的地方,是一个被光遗忘的盲区。
  那么,我们的课堂呢?当教师试图照亮整个教室时,会不会在光亮之外,有照不见的地方?会不会,就有一些学生,生活在光束之外,在那个被光遗忘的盲区?
  于是,两年来,为了寻找这些被光遗忘的学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观课实验——每一次听课,除了关心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体的课堂氛围以外,我会刻意将目光锁定在其中一个不那么活跃的学生身上。一节课,就锁定这一个学生。我很好奇:课堂上,他是否都生活在光照之下?我想探明:一节课40分钟里,他有多少时间在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有多少时间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抑或,有多少时间游弋在学习活动的边缘,若即若离?
  如今,两年已过,过眼的学生已不下数十个。遗憾的是,情况似乎比我想象的更糟糕。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低得可怜,面向全班发言的机会约等于零。即便从眼神和体态揣测,他们真正的思维活动也非常有限,更别说全情投入的高阶思维和交流表达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堂的另一个地方,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师生的教与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不可谓不精准、不到位;学生的发言和对话,也不可谓不精彩、不生动。
  这时,你会发现,课堂是由两个不同的世界组成的。如同在舞台上,有人活在聚光灯下,他们是主角,是舞台的焦点所在。而有些人则是配角,是群演,存在于聚光灯光圈以外的灰色地带,他们就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想起一个比方,其实也是常识。
  人的眼睛,在朝向某个方向时,往往只能看到一定角度范圍内的东西。而身处于你左右及后方的东西,肯定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然而,我们又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所见即全部,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3期齐华视点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活跃的他和她。我们看到了热情的参与,听到了精彩的回答,感受到了思维在一些学生身上流淌,便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切,已然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仿佛,这个时候,即便是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他们也一定在专注地倾听、投入地思考。全然忘了,这可能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期望和假想。真相更可能是,他们正游离在学习活动的边缘。
  都说,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只是,这里的每一个,是否包含着这一个,那一个?都说,我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只是,我们是否想过,效率的提升,不仅来自时间的投入与技术的介入,更要来自每一个人——学习主体——的内在觉醒和深度参与。唯有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当他的学习真正发生,真正高频率地发生,真正深度地发生,课堂效率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传统的课堂,是绿皮火车。教师和几个优秀的学生,就像是火车头。他们带动着整列火车向前行驶。而如今的课堂,我们更希望它像一列动车。仅仅依靠教师,或是几个优秀的学生,显然无法保证整列火车的飞速运行。唯有每一节车厢都提供足够的动力,整列火车才能真正实现大提速。
  我们希望,教师手握的不只是一把普通的手电筒,投向学生的也不只是那一束光,而是一支可以照亮整个课堂的火把。 我们更希望,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自己就能点亮自己。于是,教室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是,这样的美好意愿,真的可以实现么?
  答案是,可以!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是的,就有这样一些眼里有光的教师,他们努力让自己的目光,照见每一个学生,点亮他们的学习。
  杭州的郭初阳,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不用举手的。一个接着一个表达想法、阐明观点,谁都有机会,谁也都“逃不掉”。
  临沂的纪现梅,在她的课堂上,时不时会让所有学生起立,两两相对,交换观点。先阐明者可以先坐;慢一些的学生,最后也能不失体面地坐下,并在课下把没有说完的话继续说完。
  金华的俞正强,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开火车”发言。老师的眼光投射到哪儿,机会就在哪儿。至于回答不上来,没关系,坐下,等待下一次机会。
  南京的贲友林,在他的课堂上,究竟由哪一个小组来展示汇报,通常并不由老师决定。讲台上,永远有一个抽签筒。抽到哪个小组,就由哪个小组上台展示;公开课上,还会让听课的老师报学号,报到哪一个,就由哪一个学生来展示。这里面,既有贲老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自信——随便哪一个小组,随便哪一个学生,都能行!当然,也渗透了他的教学智慧——因为抽签这事儿随机,所以,孩子们,你们随时准备着,老师也随时准备着!
  ……
  智慧在民间。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种种创意举措,一定还有很多。目力所限,无法一一还原。这里,倒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更家常,或许也更有可能普及的做法。
  比如,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置性学习。当所有学生不再是一片空白地走进课堂,而是借由课前的“学习单”,带着自己的资料、阅读,带着自己的思考、观点、疑问……走进课堂时,没有哪一颗星星会一直暗淡无光。
  再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伙伴式学习。三人一组,五人一群,小伙伴们围绕课堂的核心话题,或陈述观点,或表述想法,或交换意见,或辩论质疑……每一个学习共同体,就是一支燃起的小火把。当十余支甚至几十余支火把同时在课堂上亮起,无法照亮的盲区怕已所剩无几。
  2019已来。新的一年,无论是我们自己在课堂上激情万丈,或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课堂外专注倾听,愿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处于课堂边缘的这一个、那一个学生。用我们的注视和智慧,把他们重新拉回到课堂的光亮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