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集新课程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篇课文作为单元篇目中的基本载体或作为新课标下新课程体系下任务群中更加微小的枝叶,其作为经典赏析典型范例的地位是不可否定和忽视的。新课标下的任务群学习如果没有单篇课文作为实例,不能以之作为经典涵咏鉴赏的标准范例,那么教学就有可能衍化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的空对空的虚无,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就是成为一句空话。我觉得单篇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任务群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学习方式要随着学习任务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现在很多课堂,对单篇文章的解构,支离破碎甚至是随意照搬教参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其慢差费乱散等各种弊端显现无疑。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关键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会审美鉴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为社会和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语文教学的变革时不我待。
  语文教学要务虚更要务实。人文精神与工具实用不可偏废,需靠两条腿走路;即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学习任务群下的教学设计如果不够科学,面铺的过大,范围过广,主题过深,弄不好就又会流于空泛。作为一个单元或几组文章下的单个专题教学,作为单个专题教学中的单篇课文;就如建造学习任务群这样一座大厦的框架与砖瓦。大厦需要一天天建成的,也是靠一砖一瓦的垒起来;单篇教学要探索得是垒的方法。
  近年来的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要走向何方这个问题一直不十分清楚。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改革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以新高考来引导实施。单篇课文教学现在必須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课文在学习任务群中地位与价值(典型性)是什么?课文在这一组文章(单元)中的作用是什么?课文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的最为关键东西是什么?选择何种高效的方式使之达成目标?这些才是今天我要尝试去探讨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以新课标下的任务高效达成应当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单篇课文的教学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支点,应该问题集中,解决迅速;所以单篇课文的中心问题设计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单篇课文要达成高效目的,我认为中心问题一般为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所有的问题必须都是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所有问题的设计顺序必须符合人认识事物的心理逻辑习惯,否则就会损害其高效性。《奥斯维新没有新闻》教学设计就是找到了产生问题(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依据的原则)--解决问题(如何读新闻)的金钥匙;把课文设计成依次的几个问题:1.文章标题“奥斯维新没有新闻”既然是没有新闻为什么还写?2.没有新闻的新闻又写了什么内容?3.这篇文章符合新闻的基本特点吗?(自然引出新闻文体知识——前面课文应该讲过,只需对照)4.这样一篇没有时效性的新闻为什么会得美国最高新闻奖?四个问题其实聚焦为一个中心问题:我们怎样读新闻。
  下面我再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谈一谈中心问题引导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教学前思考:学习《再别康桥》我们到底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必备知识?形成什么关键能力?培养怎样的思维?怎样学会鉴赏?经过思考形成的中心问题是:同学们,你觉得《再别康桥》作为经典名篇,你读过后应该学到些什么?(这个问题太宽泛,可以改变为:你觉得《再别康桥》美吗?她美在哪里呢?)。借助上一篇课文《雨巷》学生可以回答出音乐美(音韵美)来,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音乐美美在:采用叠词,单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首节末节重复,回环往复,旋律优美;节与节之间韵脚不同,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如果有同学细心便会发现第五节没有押韵,为什么?可让其思考而后回答:此节为感情高潮部分,怎么会受押韵的限制)随后可以简要谈一谈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必备知识)。讲完学生应该会发现二美三美,即建筑美和绘画美。美在外在形式,节节相对整齐,单节句式长短参差;美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给每幅图画拟个标题,在不同的答案中归纳提示:借助意象概括会更加准确(培养思维形成概括能力);河畔金柳倒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阴潭影梦幻图,撑篙漫溯放歌图,笙箫夏虫沉默图。在欣赏图画时又让学生鉴赏其意境之美:美在宁静,美在动态(变化),美在色彩,美在层次(远近、立体)美在和谐;美在这些图画中蕴含的欢喜和忧伤。这些也可借助《沁园春 长沙》已有的经验去赏析。最后再读再体会再结合背景(徐志摩独自一人来到剑桥,友人未见,知已不在,但原物亦美,百般情素,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化为淡淡的忧伤)和体例(离别诗),进一步体会其淡淡的离别忧伤,虽伤感但不悲凉,这种哀而不伤的离别美(情感美),也是作为多情的诗人独特的志摩的美。关于作者及其爱情,可以作为一个有关爱情专题的素材进行解读。
  总之,《再别康桥》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借助诗歌三美知识,学会欣赏诗歌之美;借助意象培养思维形成概括能力;激发兴趣,积累诗歌语言,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熏陶高雅的情操。
  另外,再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两个中心问题的再进行解读。
  第一个中心问题: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怎样?
  这个问题其实是课文思考练习二和练习一两个问题的综合,只不过课文把它分的再细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找出作者诸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相关心理矛盾的语句再去回答。
  解决中心问题第一问时,只要找准文中一句话即可: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而解决中心问题第二问时,必绕不开的是要去解决课文思考练习三问题——理解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不同类型的句子含义的理解与把握,具体略)
  第二个中心问题:刘和珍的死有意义吗?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探究死的价值意义问题。结合文中各类人去探究:
  经过研讨形成结论:对于一个人的死,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立场不同,看法各异;我们应该站在忠于事件真实的立场去看,从唯物历史时代前进的角度去分析,要综合各种看法辩证分析,更要从死者本人去看——他为什么而死?他是怎样死的?
  我个人认为,单篇课文的学习永远不会是一个独立存在,它与单元和学习任务群里的文章总是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又相互补充;找到单篇课文的中心问题或许是找到了一座桥,它让会让我们比较快捷的到达学习任务群这条河的彼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