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穿一身干部军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小时候,社会对军队比较优待。
  首先,军队的供应是充分的,比如粮食供应。服装是发的,家里的布置都是发的。我们小时候的家具都是发的,说家里需要一个椅子,打报告就领一个;说家里添了一口人需要一张床,打报告就领一张床……没有一件东西是自己的,全是公家的,就形成了我是公家人的感受。
  由于缺什么领什么,一旦出了军队大院,你就有比较强的社会优越感。
  我们家的家具和东西可怜到什么程度呢? 1968年年底到1969 年年初,全家去东北,东西要精简。所有的东西,从衣服到炒菜锅都装进去了,就两个箱子—— 90厘米长、50厘米宽、45厘米高的木箱子。把炒菜锅装进去的时候,我印象非常深,把木头把儿卸下来,拿报纸包着锅,单搁在一边。五口人的全部家当就这么两个箱子。这就是当时军人的财产。
  一个在这种生活观念中养育出来的人,对财产不会有很强的占有欲。我们小时候使人家的东西或者把东西送给别人都很自然,拿人家东西觉得不叫拿,就以为东西都是该拿的。比如我们在楼道里刷牙,一看没牙膏了,就到处找,看哪儿有牙膏就挤,只是挤人家牙膏比挤自个儿牙膏更多一点。我们小时候拿别人东西不当东西,拿自个儿东西也不当东西。
  我认为,比我们大几岁的人受大院文化的影响更深,我指的是1966年应该上中学的人,1966年我上小學。
  反映大院文化的作品中,公众比较熟知的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大院子女》《血色浪漫》《看上去很美》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大院文化的代表。
  对大院的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怀旧和青春的表达;对外人而言,大院文化则不免会引起羡慕。我们能感觉到北京市民阶层对大院的情感,那一定是羡慕的。他们羡慕什么呢?比如我们老演免费电影——露天电影。在大院里经常放映,而且是放映新片子,周边的人就想办法混到大院里或者让大院的熟人带进来。
  还有,由于大院,尤其军队大院本身具有保密性,所以外面的人、普通市民就会有窥探心理,就觉得大院怎么那么神秘。现在想想,大院文化其实含有某种门阀观念。
  那时候独有的这种特权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它满足了部分人的特权心理需要,比如像我们这些在大院长大的人。我们小时候最重要的一种时装叫军装,你若能穿一身干部军装,到地方上去都会让人家羡慕。
  我们小时候所处的那个生存环境,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自《都嘟·第二季》新星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