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专科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习动机对护生的学习成绩、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精神状态和职业选择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从教学、环境和心理三方面阐述激发护理专科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    键   词]  学习动机;护理专科生;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00-02
   护理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护士应当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对护士事业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神,保卫人类的底线。高等学校教育是护生掌握护理知识、树立护理信念的首要和重要环节,而学习动机可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直接动力[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直接推动着学习行为,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成绩[2],也可以帮助护生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3]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甚至对护生的专业信念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护理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采用激发护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且充满热情的护理人才。本文仅从教学、环境和心理三方面阐述激发护理专科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教学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近几年的一个新词,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和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护理信息并非有限的书本或课堂时间可以承载,而目前,以“95后”甚至“00后”为生力军的护理专科生群体,玩转各类电子产品和手机软件,她们更有兴趣通过互联网获得书本以外的信息。在传统护理教学中融入移动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给予护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对待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这种自觉性恰是激发了学习动机的体现。因此,高校护理教育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当代护生的主观需求,探索“互联网+护理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护理教育发展新形态,如研发手机APP,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推送信息,开设慕课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课外活动的妙用
   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步骤之一是接受专业挑战,它可以激发人的学习斗志,以扩充既有知识应对挑战,而课外活动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挑战、激发学习动机的绝佳平臺,如参加护理类社团、担任学生护理杂志编辑等。首先,此类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她们相信在校期间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加今后就业和职业成功的筹码,因此,当遇到专业挑战或暴露自身专业不足之处时,她们会更自觉地学习、弥补,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其次,此类挑战是不可控的,它们可能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考验护生的抗压能力和意志力,同时学习动机、抗压能力和意志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若挑战适度,护生便可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最后,当课外活动呈现出成果时,护生学习护理的决心和动机就会更加坚定。因此,高校护理教育者应当力所能及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护理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教师应当对护生所面临的挑战或困难进行实时把控,以免压力过度而造成不良影响。
   (三)系统化的目标策略
   扎实的理论基础,其知识应当是系统的,即完整、全面、相互联系。但是,护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相对零散的,它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授课教师,知识点琐碎、陈杂且容易遗忘,而护理各门课程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护理学基础》与内、外、妇、儿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人体解剖学》《内科护理学》与《药理学》等,之前知识点的遗忘导致对现学知识的不理解,由此引起的死记硬背消磨着护生的学习热情。系统化的串联并逐一突破各个目标知识点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有效。二者结合,可使护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计划性,真正地理解知识,享受逻辑的乐趣,从而更加专注;它可以记录护生的学习轨迹,使之看清自己曾走过的路和未来前进的方向;而目标知识点掌握得越多,系统就会越完整,追求圆满的心理可提高护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护理教育者可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串联若干知识点形成树木、圆圈等象形板块,既包括现学知识,又涵盖既往知识,每实现一个目标,象形板块便更加完整,可以激发出“使其圆满”的学习动机。
   (四)临床实践和情景模拟
   专科护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临床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护生对其将来的工作环境也有足够的好奇心。在三年的专科在校学习间隙,穿插参观、见习等临床实践活动,无疑是让学生认识临床的好方法,尤其对大一学生,在尚未接触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开展早期临床实践相当于是一种“胎教”,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大二学生均安排了至少3周以上的临床见习,见习过程中必然提前接触甚至掌握各种专科疾病的发病特征、治疗和护理,这就为大三的专科学习打下了基础。当教学内容与护生已经历过的临床活动相吻合时,就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让护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充满信心,尽可能规避消极因素的影响。然而,护生在校期间临床实践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故而教育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逼真的临床模拟情境,并结合案例分析、PBL等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赋予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且情景模拟这一需要护生群策群力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依据考试分数划分学生的优劣,护生可在一个情境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共同解决一个临床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影响护生学习动机的环境因素包括技能学习环境,如设备设施是否齐全,是否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流程和科学公正的评分标准,学生练习后的反馈渠道以及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首先,过于宽松、体现不出水平差异的评分标准会消磨护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她们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就可以得到高分,对自己的实际水平有过高的评价而丧失了进步的动力。其次是休息环境,主要针对睡眠,对大一新生尤为重要,此时学生既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所学课程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石,良好的睡眠是保证听课质量和保持学习热情的基础。导致护生日间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过多的学生活动、身体不舒适、夜间睡眠干扰等,因此,高校护理教育者应对以上情况加以引导,如调控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质和量,积极锻炼身体以养成健康体魄,制定寝室公约,提供优质的睡眠环境等。最后,和谐的人际环境主要指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文化风俗、饮食生活习惯必然存在差异,教育者应当教会学生懂得包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大学教师不应当是“上完课后见不着人”的形象,不管是班主任,或是国外一些学校在专科生中实行的导师制,都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建立亲密友善的师生关系。
   三、心理
   首先,强大的内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能力和动力,而情感和归属感是比信息或物质支持更重要的取得护理学业成就的因素。护理是一份讲究爱与奉献的事业,应避免在教育过程中使护生最初的护理理想崩塌。我校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首要理由是有能力关心、帮助别人。其次,有职业安全感,因此,应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与关怀的护理理念,让护生理解爱、感受爱、传播爱。然而,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护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恶化使护士的职业安全受到了极大冲击,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外,还需要政策、法律、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持学习护理的动机和坚定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念。此外,护理教育者不应区别对待学生,要注意维护学生自尊,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以学好的,时刻充满希望和激情,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所述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环境和心理三个方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如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临床实践作为教学方法,它也可从心理层面帮助学生认识护理,认识自我的价值、能力和不足之处,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如何帮助别人,这种心理激励可持续两年之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授权,让她们有更多施展才华、凭借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机会,便可使他们收获自信。总之,高等教育是坚定护生从事护理行业信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应当得到护理教育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郑艳楠,祝一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March AL,Robinson C.Assessment of High-Stakes Testing, Hopeful Think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among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Int J Nurs Educ Scholarsh,2015,12( 1):123-129.
   [3] Nagelsmith L,Bryer J,Yan Z.Measuring motivation and voli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 nontradi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J].J Nurs Meas,2012,20(2):90-112.
  編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