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车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车工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车工工艺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91-02
  《车工工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车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专业性强、概念多,密切结合车工实训操作,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应地降低了课程难度,使这门课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车工工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车工工艺学》这门课老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1.教学内容枯燥、抽象、乏味。
  《车工工艺学》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虽然有一些图样,但对学生来讲仍然略显抽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工艺学教材内容与生产实习教材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一些理论知识在生产实习时用不上,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學模式单一,方法老套。
  对于《车工工艺学》这门理论学科,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感到厌倦。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
  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习惯也不怎么好,因此,他们到我们中职学校来,是抱着学一技之长的初衷来的,选择了相关专业进行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生活阅历浅,实践经验少,感性认识贫乏,抽象思维能力差,这给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4.理论课与实训实习课脱节。
  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车工工艺学》和实训实习课教学是分开进行的。两门课的教材是分开的,工艺学有工艺学的教材,实训课也有教材,当然讲授也是分开进行的。这样相关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造成工艺课和实训课严重脱节,不能实现同步。工艺学课程在讲授后如不马上进行实习,学生会很容易遗忘所学知识,造成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脱节,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车工工艺学》教学方法探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使学校在竞争中得以长足的发展,我们说:教学质量。笔者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也是始终坚持这一宗旨。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实际,形象化教学。
  学生对于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零件,毫无感性认识的内容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具体的实物或模型、形象的语言、挂图、多媒体、操作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如车工课讲“车刀角度”时,就拿车刀进行实物教学。这样边演示边讲解,则增强了直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平常的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聊天人们爱听?那是因为这些人说话在借助语气、手势来加强自己要表达的意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形象、风趣,善于调动起听者的联想。比如,《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三节中在讲述切削三要素的关系时,要求理解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这三个矢量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三个概念要求学生必须吃透并理解,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在实际生产中,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材料硬度、刀具角度、机床功率、装夹方式等,初出茅庐的学生显然没有这么多的实际经验,如果要让学生理解可以把这些个概念人文化处理:负担(切削深度)太重就跑不快(切削速度),办事效率(进给量)也受影响。但人与人又有体力差别,性别差别,老幼差别;加工金属与加工木头就不能同样对待。这样深入浅出的举例,学生就好理解了。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合适的量比关系。进行一夹一顶加工的课题时,同学对三爪卡盘夹持的部位要少而感到不理解,如果用一根筷子做比喻既形象又有说服力:工件好比那根筷子,用手檬住中间部分,想摇动那根筷子很难,要是只夹住端面上一段,那另一头就可以随意控制了,正好发挥一夹一顶加工的优势,达到利用中心孔来定位的目的。
  2.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真正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以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零件加工步骤之前,可先让学生自己制定加工步骤,然后找出几个同学的加工步骤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比较各种方案优劣,最后再综合起来提出一个合理的工艺路线。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工艺的正确理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把理论课所学内容在实习课中灵活应用,并通过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三节中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时,课堂教学学生很难接受,如果到车间实习,通过老师操作演示后自己操作车床车外圆,就能让学生理解车削是工件和刀具相对运动来完成的车削过程中形成三表面(已加工表面——已经加工完的表面;过渡表面——正在加工的表面,待加工表面——等待加工表面)及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深度——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进给量——工件转一转,车刀沿进给方向移动距离;切削速度是车刀在一分钟内车削工件表面的理论展开直线长度(但必须假定切屑没有变形或收缩),这样讲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总之,通过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的结合,使学生明确了这些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用处,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而且教会他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融注情感,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融合贯通,把纯知识的教学结合提问、答疑和析理,很自然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死板的知识,灌注于具体的语境中,易记而又有助于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深化,使《车工工艺学》教学显得自然、流畅、贴切和实在。这样的教学,知识与能力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车工工艺学》学习不死板,不枯燥,能力训练有依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公安.车工工艺学(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2]陈海魁.车工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