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腔深情红色记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卫平

  
  红:聚焦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记忆》通过红旗红军,红灯红星、红棉红绸,红霞红花红巾 红歌红缨枪红袖标等红色意象和视听元素,表达了,永记英雄血,曾染战旗红 的鲜明主题,思想起点高而准。
  用惊险纷呈和高难度的杂技艺术形式表现当年先烈们浴血奋斗的坚苦卓绝非常恰切,若合一契地丰富了该剧的思想内涵,而且从技艺层面上强化了该剧和原作的舞台呈现:如用集体“蹦床”的翻滚腾跃,表现《铁道游击队》战士们在飞驰列车上的惊心动魄的闪转腾挪上下自如。该剧还突破了红色经典的历史局限,通过群舞群技歌颂“兵民是胜利之本”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如集体“芳林嫂” 送军鞋时同游击队员们的舞蹈化“对手顶”和“软体操”,《红灯记》中十位铁梅”=用“抖空竹(创意成红色号志灯)”技巧象征承传革命事业的红灯,最后连天幕上的繁星都化为红灯漫天,象征革命火种已势成燎原;把《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独舞变成为集体“绳技”等。在思想性上既忠于原作,又升华了原作。
  
  忆:阐释红色经典
  
  要在70分钟的有限演出时间内,追忆展现红色经典中有代表性的英雄群体,无异于“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繁丝”。业内人士透露,只能从特别适宜于用杂技艺术形式概括升华的红色经典电影和戏剧中精选“戏核儿”,再进行杂技化升华改造。
  《红色记忆》对经典影剧中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或基本乐章主段落变奏翻新引发回忆,穿插播映原影剧中经典段落片花点燃记忆,选取原作代表性人物和情节倾情追忆,用多种艺术手段浓缩提炼浓墨重彩,合理重塑再度创新。
  剧组把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骨子戏”《智斗》用 手技”、“魔术表现,既展示了中共地下党员阿庆嫂面临复杂艰险的局面,从容机敏,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巧妙周旋,又刻画了刁德的阴鸷狡诈,两面三刀 出尔反尔,阴阳怪气。既可引起观众认可和共鸣,又标新立异不落俗套。
  《红色记忆》还巧妙选取了舞剧《白毛女》中,参军回乡后的王大春营救躲进深山多年 受尽苦难的喜儿这典型情节,用抒情妙曼 惊险跌宕的杂技“绸吊”,对二人久别重逢苦尽甘来的情感互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动人阐释。剧中还借用电影艺术中化出淡八的“蒙太奇”手法衔接场次。如由《铁道游击队》一场中舞台上的铁路信号灯时空转换,自然流畅地衔接到下 场《红灯记》中李玉和 李铁梅手中的号志灯,进而又幻化成满天星灯,平添了艺术感染力。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红色记忆》用每场必压大轴并曾荣获国际金奖的高难杂技节目“转台高椅”演绎电影《英雄儿女》的高潮戏,非常成功。用在十几米高度的舞台顶端表演高难度各种造型,表现原作中英雄王成高呼着“向我开炮!”坚守无名高地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场景经典感人至深。
  
  悦:时尚演绎传统故事
  
  为强化该剧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在演出市场中的生命力,编导调动了舞美科技,音响视频,导演理念、编排手法,舞台调度,舞蹈语汇、技巧创新、音乐配器等各种时尚元素丰富全剧,愉悦观众。
  如《地道战》一场,使用了悦心养眼的“柔术”、“草帽”技巧和惊险刺激“钻圈”进行杂技诠释。在抗战军民与日寇展开的生死对决、险象环生的近身巷战中,增加了许多幽默诙谐甚至搞笑的情节。头戴面具已卡通化的鬼子兵丑态百出、演员带戏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等,既表现了侵略者的愚蠢可鄙,又体现出抗日军民英勇无畏,机智灵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引起了剧场共鸣。亦庄亦谐,愉悦了观众。
  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激越铿锵的《铁道游击队》一场中,插入了一段小战士在战斗间隙利用炸毁敌人的火车轮轴进行类似“太空舞步”、“霹雳舞”式慢动作攀援舞蹈、娱乐训练、技巧造型的情节,动中有静,张弛有致,抒情浪漫,令人激赏。
  该剧对红色老歌旧曲的时尚变奏,在配器和旋律通俗化等方面的混搭拼合、融会贯通(如对《红色娘子军歌》和《铁道游击队》主题歌的艺术处理等),甚至把全剧唯一的主题歌《记忆》也用流行歌调、通俗唱法呈现等,都体现出编导者尊重青年观众时尚取向、欣赏偏好的人本理念和市场意图。
  这些悦耳动听的音乐创新,既使老观众不感陌生,亲切共鸣,又使青年观众旧曲新听,愉悦接受。达到了寓教于乐,悦中教化,思想性寓于愉悦性之中的境界。
  可以相信,经过在演出实践中的不断磨砺修改,该剧一定会成为2013年在济南开幕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的一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俱佳,能够代表齐鲁杂技创意和东道主艺术水平的亮点剧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