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工作强度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着眼职业需求,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发挥战斗桥头堡作用,充分展示课程的改革成果和教育价值,促进体育课程适用多元化的职业需求。
  关键词: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不断的变革,各地高職院校深刻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学校毕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各高职院校必须聚精会神搞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促进体育课程的优质高效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涵
  基于职业需求的体育课程是一种包含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体育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宗旨是将学生的专业特征与未来可能追求的职业所需的各种综合技能相结合。这类体育课程一改以往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克服唯分数论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许多高职院校往往重技能培训、轻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暴露越来越多。要知道,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具体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有类型工作的技术工人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体能来支持他们的正常运作。因此,只有以人为本进行课程改革,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目标职业等进行融合重组教育资源,焕发体育课程在学生心中的活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不足
  1.体育教学思想滞后
  从调研情况看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是教学思想落后,满足不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以体育教学为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均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考核目标。学生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提高科目的合格率,这显然违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达到评估标准就可以。究其原因,体育教学思想落后很大一部分应当归责于教师的综合素养低下[1]。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或者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推动教学改革真正前行。为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了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概念,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更好的贯彻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体育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考核方式单一,这种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而且会挫伤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从很多院校反映,学校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有抵触情绪,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体育素能不能满足体育评价标准[2]。对他们来说即便通过不断的练习也只能勉强通过。在当前体制下的评估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鸡肋感觉,无聊甚至恐惧心理,破坏体育课程的设置初衷,与世界体育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但是,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兴趣也是最受忽视的因素。当前院校的体育训练没有表现出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这使得体育课程逐渐成为应试教育的延伸。学生的参与也更多是出于完成必修课程的应付之举,而不是积极利用体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从长远来看,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会挫伤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不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
  4.体育教学无法契合职业需求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没有真正融入职业的相关特征。由于没有很好的结合,导致虽然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自我选举则的平台教学内容,但都不与社会上的职业需求相适应。学生学习的体育相关知识在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后很难与实践相结合,无法为学生的实际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三、职业需求导向下的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1.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进行专业化教育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要在课程设置中因地制宜,把学生的职业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专业特点调整学生体质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3]。例如,对于旅游,营销等学生,应增加远足和攀岩等户外活动。通过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其技能和体育教育的融合成为可能,激发学生在各方面的潜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职高院校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设置的体育课数量相对较少,要在这点时间进行体育课程与职业需求的融合不大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学生参与实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提前感受到身体素质的不足,首先从自我认识上提高对参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切切实实感受到体育课程对增强体能方面的帮助,使学生乐于、勤于体育锻炼。从另一方面看,体育教师也应当沉下心扎根基础教学工作,主动跟随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岗位体验,更好地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需求。这对他们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大有裨益,在专业需求的影响和刺激下促进学生的综合培养。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体育或技能训练,而忽视个体差异,也不找寻不同专业的需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年龄、兴趣、性格等因素,利用大数据分析,设置满足不同阶层需要、难易不一的多元化体育课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体育教师的管理,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选择具有较强接受新技术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的支柱,确保团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出台多种制度和措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学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4]。
  结语
  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体能素质提升,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生.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6):21-23.
  [2]邓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76-79.
  [3]岳书蕊.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及实践探析[J].成人教育,2010(11):71-72.
  [4]陶荣兵,孙素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以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研究为例[J].考试周刊,2013(58):120-121.
  作者简介刘志学(1980.8.22—),男,汉族,河北,讲师,硕士研究生,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体育部,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