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发展特色优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展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融合教育。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行。面对这一机遇,面对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的广阔,人口的众多,方言的差异,我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世界潮流的走向。而民族间的交流,语言相通是基础,为此,普及汉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普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世界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它涵盖的领域有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国与国之间已经相融相生,密不可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人种,有着不同的语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英语,便成了时代发展的第一大国际通用语言。
  随着中国国力的整体提升,随着我国世界影响力的明显增强,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当今不仅成为了国际语言的一种,而且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通用语言。世界各国掀起的“汉语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学习汉语。据媒体报道,目前仅欧洲就有23个汉语教学协会理事成员国,整个欧洲的汉语教学发展呈上升的趋势。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现任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会长白乐桑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在路上你总会和中国相遇。”
  由此看来,全球汉语热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有些国家甚至将汉语纳入本国高考。爱尔兰已经宣布将在2020年把汉语纳入大学考试外语科目,他们从2022年起大学录取考试将正式开考汉语科目;俄罗斯也已完成了汉语全国统一考试的技术开发工作,准备把汉语纳入俄全国统一考试。近几年,德国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把中文作为毕业考试外语科目,选择中文科目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可见,汉语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使用的广泛性有目共睹。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拥有全国总人口8%的少数民族,普及汉语教育,是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门径;普及汉语教育,是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必然产物;普及汉语教育,是顺应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需要。
  二、普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一)国力发展的需要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最近几年,我国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提出了软实力,提倡并致力于让自己的语言文化走出去。据教育部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显示,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6万人。这些学院及课堂的建立,不仅倡导了孔子的“和为贵”等思想理念,更是有效地在全世界推广了汉语,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和谐世界的建设。
  (二)民族发展的需要
  我国地域辽阔,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甚至语言文字。虽然如此,但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即汉族居住地也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住地也有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流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日益加强,交流日益频繁。而其间,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使用汉语。
  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由来已久。据记载,汉语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共识的通用语言,可上溯到夏朝,明清时期称为“官话”,1909年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中国开始称为“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普通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的普及使用,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少数民族中普及汉语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城乡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的少数民族也呈现时代特征的人口流动趋势:男女流动比例平衡;家庭化迁移和定居化趋势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动,更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据统计,现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人口的流动,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化进程的推进和全面展开,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普及汉语,一方面可以扫除民族方言的语言障碍,方便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实现民族的大融合。
  三、普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创办特色优质教育的需要
  在国家的倡导下,汉语虽然在少数民族中的普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及率增长的速度仍然有待提高。就以新疆伽师县为例,其少数民族以乡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尽管学校教师都采用汉语教学,但学生汉语水平仍不高。究其原因,是孩子们在学校以外全用维语进行交流,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
  类似这种情况,不是个案。据学术界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考察和个案分析等手段获取的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汉语的普及,地市优于县城,县城优于农区,农区优于牧区。不同区域汉语水平迥异。民族间汉语水平的差异,不利于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不利于推动中小学的特色建设,不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如何在少数民族中普及汉语教学,发展特色优质教育呢?
  (一)领导重视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主抓教育的领导或者学校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从思想上认识到普及汉语的重要性,把汉语教育纳入到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详实的推普方案,责任到人,落实到人。通过身体力行——任何场合都使用汉语,起示范带头作用。通過相关的研究和思考来端正教师对待汉语的态度,进而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为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大在汉语教育方面的投入,以优厚的薪酬和定期轮换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招聘汉语教师或向社会招募汉语教学志愿者。
  (二)建立专业的汉语师资队伍。 讲汉语,本来就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保障,少数民族的教师也需要同样具备。但统计数据显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师严重短缺。例如,2017年,新疆伽师县的40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就存在2100多名国语教师的空缺。为此,要确保汉语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通过加大汉语专业教师的引进,或者对现有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进行培训,才能有效地加强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推行特色优质教育。
  (三)营造汉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学习汉语也不例外。因此,创设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可以让汉语学习水到渠成,顺势而为。广播、电视、媒体、街道、墙壁都可以作为宣传的阵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可以是普及的天地;台上台下、国旗下都可以是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汉语,让汉语成为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交际的共同语言。
  (四)活动引领,寓汉语教学于乐
  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汉字书写大赛、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赛、汉语知识竞赛,听写大赛、主题班会、国语歌唱大赛、观看爱国电影等活动,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国语的热情。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为了使汉语教育从根本上得到重视,除了以上的举措外,还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汉语学习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能力,以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汉语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奠定了汉语在国际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顺应时势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改革,有利于稳固和促进民族教育,有利于发展特色优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