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汽车商品性评价减少新车型上市风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国汽车用户对于汽车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汽车商品性评价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首先对汽车商品性评价的定义、目标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基于四个评价维度及五个评价要素,构建了汽车商品性评价体系。运用评价等级打分法和评价缺陷扣分法,开展商品性定量评价。该汽车商品性评价方法对于提升在研车型的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整车产品力,从而减少新车型上市风险。
  关键词:汽车产品质量;商品性评价;产品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推出新车型是企业的不二选择。新车型相比老车型会有很多突破,比如更加时尚的造型,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总成,丰富的高科技配置,再加上车企大力度宣传,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关注。
   虽然新车型上市前,汽车企业做了大量验证工作,以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完美上市的效果。目前来看,汽车企业在新车型上市前仍有细节被忽视,导致产品市场表现被消费者和媒体诟病。
   新车型上市后风险有三个主要来源。(1)设计原因导致的产品故障、失效、干涉等方面的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大部分是在产品设计数据冻结,零件标定时已经埋下隐患。(2)由于制造和零配件原因产生的故障、失效、干涉等方面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装配流程,质检流程或零件来厂检验流程等原因造成。(3)由于标识原因导致的汽车产品风险。这主要是设计环节忽视了标识的重要性。上市前未被识别的风险,经过传递会给汽车企业经营带来不可控,最终导致新车型口碑变差,市场销量低迷,甚至产品召回。
   为确保投放市场产品符合相应规定和赢得用户满意,需要汽车企业组织内部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咨询机构,按照符合中国消费立场的独立视角,运用商品性评价方法多维度验证评价产品。
  1 汽车商品性评价的定义、目标及特点
  1.1 定义
   汽车商品性评价是在新车型上市之前,站在中国汽车用户的立场上,以用户和消费环境的视角,运用汽车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以不同维度对处于研发阶段的车型进行商品性评估,发现不符合用户“审美”的问题点,并提供改善建议,供主机厂设计研发、品质部等部门改进车辆初期问题,最终实现“完美质量”的效果。
  1.2 目标
   (1)通过对竞品车型进行商品性评价,挖掘亮点与问题点,指导整车性能目标定义;
   (2)通过对在研车型不同阶段样车进行商品性评价,验收整车性能是否达标;
   (3)通过对各个车型的商品性评价数据收集,建立 “中国汽车用户使用场景”数据库,运用数据库进行总结分析,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规避潜在风险。
  1.3 特点
   汽车商品性评价是市场表现结果为导向,以用户和消费环境的角度去评价,它的专业性不需要太深,但评价范围更加广阔,评价体系和内容贴近市场,而且是不断更迭的“动态”评价,因此,汽车商品性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增加新评价内容。
  2 汽车商品性评价体系
  2.1 汽车商品性评价维度
   汽车商品性评价结果必须能够体现用戶和消费环境的真实感受。现阶段,我国汽车用户和消费环境对汽车品质评价内容来自四个维度。(1)营销维度。营销维度是指与标杆车型的对比,主要包括是参数对比,配置梯度对比,营销卖点对比等。(2)用户维度。用户维度是指以用户关注点、抱怨点以及媒体关注点转化为评价内容,并建立评测场景和问题数据库。(3)设计装备维度。设计装备维度覆盖产品设计、零部件标定、总装过程,评价质量特征明显不合格。(4)安全法规维度。通过对标识、召回信息、投诉信息的数据比对,评价是否存在风险隐患问题。
  2.2 汽车商品性评价要素
   汽车商品性评价需要围绕五个要素开展,即人、机、车、法、环。
  2.2.1 评价人员要求
   商品性评价工作做好,评价人员是关键因素。目前汽车企业对商品性评价人员没有明确要求,通常只需具有驾照,这并不能满足汽车市场要求。
   (1)汽车企业需要组成专业的商品性评价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应包含开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项目管理、整车总装、质量管理、市场战略及营销销售等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士。
   (2)因为不同层次消费群对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评审人员要具备敏感的市场洞察力,熟悉产品细分市场特征,熟知80%的用户需求。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出的评测结果,能够精准反映目标市场表现中的优缺点。
   (3)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生理特征,评测人员需要包括男性,女性。在评测过程中,也要考虑不同身高、体重的人群,也要模拟老人、孩子、病人的使用特征。
   (4)评测团队成员除了拥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每年驾驶不同品牌、级别车型需要达到一定数量和时间,评测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5)需要定期培训评测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市场表现数据,评测工作流程,专业工具使用等。
  2.2.2 评价仪器要求
   目前,国内媒体和用户使用专业仪器实测参数评价车辆优劣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商品性评价过程中使用仪器设备是非常必要的。仪器设备包括静态评价设备、动态评价设备和底盘评价设备。静态评价设备包括漆面测厚仪,阶差仪、塞尺、空气检测仪等。动态评价设备包括震动测试仪、声级计、P-Box等。
  2.2.3 评价车辆要求
   (1)选取3-4个竞争品牌的标杆车型作为参考。配置、售价不同时,原则上优先选择目标定位相近的竞争车型,兼顾选择竞品的销售主力车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2)车型阶段可以从试制、S1、S2、S3、SOP等阶段开展评审工作。因为每个阶段的车辆状态不同,因此每个阶段的评审目标不同。被评测的车型状态需要满足评审条件。即,需要被评价的系统或部件应满足车辆的设计状态以及质量要求。开展评价工作之前,应对车辆的基本状态做好详细的记录,车辆参数计入相应的表格。车辆外观保持干净,内饰无保护膜覆盖,安装点有相应的标记确认。   2.2.4 评价环境要求
   评价的环境要求与车辆状态有关,各阶段能够测评的项目不同,决定了测评环境的变化。原则上,所有环境都要模拟真实用户使用场景开展工作。基础环境包括静态测试环境(评审间)、动态测试环境(水泥路、柏油路、鹅卵石路、搓板路、非铺装路、山区、城区、郊区、拥堵路况等)、参数测试环境(专业测试场地)、夜间测试环境等。
  2.2.5 评价内容要点
   目前,汽车主机厂在做商品性评价时,主要评价静态和动态两部分,往往忽视参数测量与配置分析。商品性评价应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覆盖用户感知范围。
   (1)静态评价,即目标车型处于静止状态,从外观、内饰、空间及视野三大维度进行评价。其中外观包括前部、侧部、后部、顶部、钥匙五大系统。内饰包括仪表板、副仪表板、门饰板、立柱饰板、顶饰&天窗座椅&约束系统、行李箱&举升门、地毯&门槛九大系统。空间及视野包括、主驾视野、后排视野、上下车空间、驾乘空间、储物空间五大系统。
   (2)动态评价,即将目标车辆开起来,按照上述路况、工况、气候条件进行相应的操作,从动力与驾驶性、制动性、转向性、乘坐舒适性、NVH、人机交互、气候控制、夜间操作及可视性八个维度进行评价。
   (3)参数测量,即运用专业级的测量设备,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对用户日常高感知的性能参数进行采集,经过与数据库参数的分析、比对,给出评价结果。 此外,针对主观评价部分提出的问题,将可参数化的问题进行数据测量,既把客户语言转化成工程语言,这也参数测量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参数呈现,辅助说明主观评价问题。
   (4)配置分析,即将目标车型的配置表与竞品车型的配置表进行比对,从感知度、关注度、感知价格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以配置矩阵的方式呈现分析结果,同时给出配置梯度的建议。
  3 商品性评分系统
   商品性评分系统采用定量评价法,分为评价等级打分法和評价缺陷扣分法。
  3.1 评价等级打分法
   评价等级打分是在规定的评分范围内对汽车样本进行打分的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评价分数采用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义。这里我们采用10分制评价打分。见表1。
   在进行商品性评价前需要对评价尺度进行统一和规定,从而降低评价结果的离散度。在该评价体系中,评价人员根据汽车样本和标杆的性能差距,并考虑汽车特征、用途、价格等因素,为汽车样本进行打分评价。一般,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汽车样本不宜采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
   通常来讲,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产品方案都是具备可行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没有什么方案是绝对完美的。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建议使用1分、2分、10分,谨慎使用3分、4分、8分、9分,准确判断使用5分、6分、7分。如此,车型评价结果才能够更加贴近产品本身的表现。
   为了使主观评价分数能够体现产品性能上的细微差别,可将评价分数细化,建议细化到0.5分即可,最终以团队评价得分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等级打分评价得优点就是评价结果精细、评分定位明确,可以较准确地表达评价结果;其缺点使经验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使用和推广的普及性略低。
  3.2 评价缺陷扣分法
   评价缺陷扣分法是根据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评价人员站在顾客的角度,对目标车辆进行评价。采用扣分积累的评价方式,即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定不同的扣分标准,经过累加和计算,较为直观的反应质量问题的成度。这里将缺陷级别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对应描述见下表。
  4 汽车商品性评价的应用与拓展
   而汽车商品性评价的应用与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车型预研过程中,引入汽车商品性评价,通过汽车商品性评价明确开发产品与竞品的差异点,从而明确自身产品的亮点;
   (2)在整车目标定位初期,输入确定的产品亮点,将产品亮点量化为整车开发目标,VTS、STS、SSTS等;
   (3)在造型阶段,通过对油泥模型进行汽车商品性评价,提前发现顾客可感知到的问题点,从设计端规避感知问题;
   (4)在整车开发过程中,通过对数据模型进行汽车商品性评价,并验收初期定义的亮点方案,保证后期开发出的产品具备前期定义的目标;
   (5)在样车试制阶段,通过对试制车辆进行汽车商品性评价,发现生产工艺、装配质量与产品质量上的不足,给与改善建议,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审美;
   (6)在产品营销阶段,通过突出产品亮点的宣传与推广,吸引消费者,通过产品力的表现赢得消费者青睐,达成交易,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使消费者切实体验到宣传与推广的产品亮点,从而建立产品粘性,提升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最终实现产品热卖与品牌定位的提升。
  5 结语
  
   汽车商品性评价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整车开发做到全过程监控,是新开发车型的产品力、产品质量得以共同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足以预见,汽车商品性评价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减小新车型上市所面临的质量风险。
  参考文献:
  [1]吴礼军,管欣.汽车整车性能主观评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9).
  [2]曹渡.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09).
  [3]何琪,李德辉.汽车感知质量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8(01):219-221.
  作者简介:张越(1978-),男,北京人,硕士,副总裁,研究方向:汽车方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