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道德寓于生活,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们能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并且真正地得到启示,丰富生活体验,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课堂活动 贴近生活 服务生活道德与法治
  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必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科目,它的教学与传统的语言、数字、艺术等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将知识生搬硬套,而是将知识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管是新课导入还是课堂活动或是课后延伸,都要和生活紧密相连,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基于此,我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中,一直注重该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也尝试着从以下三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效果不错。
  一、新课导入贴近生活
  个人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只有将生活融入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悟道德。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考虑将课堂内容的设计情境化,多从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详、浅显易懂的事例入手,这样方能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课堂。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请帮我一下吧》时,我会先布置实践作業,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写出自己在学校和家里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具体实践作业如下表:
  以上课前调查,先让学生发现人人都会有困难,然后我再通过课堂情景表演(一个学生忘记带铅笔,正发愁)以及课堂讨论和演习,用丰富的情境及多种活动方式启发学生,将课堂活动与儿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困难:如果困难不大,可以试着自己解决,多想办法,注意安全。如果困难比较危险、紧急,或者自己解决不了,要向大人求助。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近课堂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二、课堂活动源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模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的领悟等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为了能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并且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很多课堂中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11课中的“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我将这节课设置了为动手做做看的活动,以方便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我会出示四张图片,分别是图书角内杂乱无章的图书、学生们课桌内乱七八糟的书本文具、失物招领处的文具、教室内散乱清洁工具。
  然后我会开启师生对话模式: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情况想说些什么?
  生1:老师,我们没有收拾好图书角。
  生2:老师,有些同学下课不收拾铅笔,掉到地上又没人捡,我做值日时扫到很多铅笔,我就放到失物招领处去了。
  生3:我们做值日时,小明在教室跑来跑去,不认真做值日。
  最后我们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原来,如果不把看完的图书放好原处,再拿另外一本图书,整个图书角就会变得乱七八槽,甚至影响班级的形象等。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我还通过“收拾书包达人秀”、“我的抽屉很整齐”等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以课堂活动的形式将教育目的隐含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这些活动中,我会以同伴的身份引导和陪伴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活动互为榜样,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友好关系。实际上,在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的教学上,我就通过课堂学习状态的对比,发现同学间的示范与互补学习比老师的理论教育和严格要求更有实效。
  因为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所以《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其实,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正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发现其他同龄人的优点。而且,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有关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呈现出来。因此,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课程设置中,会将书本上的例子变成课堂实践活动。这形式正好符合学生时下爱模仿、表演欲强烈的个性特点,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7课《课间十分钟》,在“玩个课间小游戏”这一环节中,我先邀请部分小演员根据课本中四种情景在同学们面前进行演绎。演绎完毕,我会让小演员们继续留在讲台上,提问台下的同学:我们课间做哪种游戏才好?当然,这时候,我仍会请部分小演员上讲台先行演绎一遍课间游戏的正确做法,然后再说一说他们的想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能够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课间活动不仅仅是休息和活动,还需要注意安全,不能玩过于激烈的运动,还可以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三、课外延伸服务学生
  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要及时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实践作业的跟进指导。具体操作思路是:让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联结起来,把教材内容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
  在一年级下册第3课《我不拖拉》的教学实践中,我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可行的作息时间安排,并且设置相对应的奖惩措施。之后我每个星期一检查一次并公布结果,目的是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学生,只有将生活融入教学活动中,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道德品质。也只有采用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进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鲁洁,孙彩平,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2]伍才英,正确全面解读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OL], 2016-10-28
  [3]陈勇,武曼曼,穆斐,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2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