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向下纵跳”教学重难点的化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分为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三种,其中身体移动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行进、身体控制和适应。行进是指朝着期望的方向运动,身体控制指的是稳定性,适应指的是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向下纵跳作为跳跃动作的一项内容,具备了身体移动能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如下表)。
  那么,如何突破基本动作“向下纵跳”教学的重难点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明晰重难点
  想要提高基本动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对动作进行重难点的解读与剖析,从而把握动作要领。
  1.教师试验,分解动作
  教师通过亲自尝试,根据顺序对动作进行分解,可以对动作的构成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小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小伞兵”,其基本动作是向下纵跳。跳跃分为准备、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步骤,而向下纵跳是跳跃动作之一。教师通过试跳将其分解成以下动作:准备——屈膝、摆臂,起跳——用脚蹬地,腾空——身体腾空、向下跳跃,落地——落地、屈膝。教师分解得越詳尽,在示范讲解时就越能做到心中有数。
  2.幼儿试验,抓住要点
  教师挑选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动作水平的幼儿进行尝试,了解有关幼儿动作经验、运动能力的表现,记录幼儿出现的问题,梳理动作的重难点。例如,对于上述案例中向下纵跳的动作,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就请了几名不同班级的小班幼儿进行尝试,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起跳时缺少屈膝、摆臂的动作,并且两者配合不协调,这是幼儿缺乏向下纵跳规范性动作经验和身体协调性差造成的;二是落地时重心不稳和声音重。影响身体稳定性控制的因素有支撑面的大小、重心的高度、稳定角、摩擦力等。仔细观察倒地和重心不稳的幼儿,我们发现这些幼儿落地时大部分为后脚掌着地,其脚和地面形成的支撑面小,稳定角也小,且后跟着地膝盖直,重心升高,身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造成后倒等现象。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便把动作的重点确定在起跳上,把动作的难点确定在落地上,以此准备预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化解重难点
  重难点确定后,就该准备预案,化解重难点了。其途径有以下两种。
  1.模仿性学习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对于要求较高的动作或新动作,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动作的顺序,掌握动作的要点。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模仿、借鉴有时胜过教师的示范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动作表现,挑选动作标准的幼儿进行展示、讲解,为其他幼儿提供示范、榜样,帮助他们在练习中调整自己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
  2.借助儿歌、图示等辅助手段引导幼儿理解、巩固动作
  儿歌除了可以用来生动讲解动作要领外,还可以进行情境渲染,让幼儿自觉地投入到对动作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图示的巧妙使用,则能帮助幼儿理解动作要领,自我调整动作,从而有效解决动作难点。例如,在小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小伞兵”中,首先,小伞兵角色的赋予(提供伞兵帽、伞兵徽章),创编的伞兵跳伞儿歌“小伞兵(两脚打开同肩宽),背好伞(屈膝、摆臂),跳下机(两腿蹬伸腾起跳下),停稳了(前脚掌着地,落地时屈膝)”,跳伞音乐氛围的渲染,能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有意识地去完成向下纵跳的动作。其次,落地距离线的合理设置,能帮助幼儿有意识地前倾身体完成腾空动作,从而助推难点动作“落地屈膝”的完成。
  三、后续练习提升
  以往,为了帮助幼儿实现运动能力的均衡发展,我们会想方设法让幼儿练习各个基本动作,但缺少理论依据。运动核心经验有助于我们依据幼儿身体移动动作的发展特点来确定学习内容,从而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
  1.分析动作发展特点,改变环境和任务要素
  每一个身体移动动作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学习轨迹,并非一个活动就能达成。我们需要分析幼儿现有的动作能力,确认幼儿的动作最近发展区,制定下一个发展目标,来促进幼儿该动作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例如,小班幼儿向下纵跳,第一次教学时的设计思路是:准备动作(原地)—起跳动作(无器械)—向下跳(跳台高度为15厘米)—腾空动作(无障碍)—落地动作(双脚);第二次教学时的设计思路是:准备动作(原地)—起跳动作(有器械)—向下跳(跳台高度为25厘米)—腾空动作(有障碍)—落地动作(双脚)。我们发现,第二次教学改变了环境和任务要素(增加了器械、跳台高度、障碍),幼儿需要通过调整步态来避开障碍物和适应跳台的高度,这样无疑提升了动作的难度,促进了幼儿向下纵跳能力的发展。
  2.结合对基本动作的分析,推进动作的发展
  根据在运动中做不同动作时肌肉、关节的参与情况,运动核心经验将走、跑、跳跃、攀登、钻爬等动作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分成了五级,并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实际情况确定练习目标、选择练习形式,使所学动作有效作用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比如,跳跃基本动作的一级至五级指标分别为:一级,向上纵跳(触物)—向下纵跳(一定距离)—跨越;二级,双脚行进跳—双脚跳跃障碍物;三级,立定跳远—单脚行进跳—夹物跳;四级,不同方向的跳跃—转身跳—助跑跨跳;五级,跳绳、跳皮筋、跳蹦床—跳箱。
  一旦幼儿在某一级别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就可以变换练习形式或者选择高一级别的动作,来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先分析幼儿现有动作运动级别,再确定下一水平的动作及相应的活动内容,无疑是推动幼儿该动作发展的好方法,而这也是每次体育活动后我们应该反思和跟进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幼儿学会了一级中的向下纵跳一定距离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运动水平,引导幼儿学习同一级别的跨越动作。同理,如果幼儿掌握了一级的跳跃动作,那就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双脚行进跳的学习。如此,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促使幼儿进一步发展跳跃能力,形成自如控制身体进行跳跃的能力。
  总之,关于解决身体移动动作的重难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把握动作核心经验,有效化解身体移动基本动作的重难点;遵循动作发展特点,推动身体移动基本动作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8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