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主义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运用“支架辅助自我建构”的教学方法,对声乐教学作了诠释。在声乐教学中,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搭建教学平台,进而使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关键词:声乐教学;建构主义理论
  声乐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因此是艺术学科中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声乐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艰辛,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声乐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为了有效地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区域声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支架辅助自我建构”的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好是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对声乐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真正的歌曲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解作为背景,对作曲家和词作者的艺术创作进行升华加工和处理,从而达到歌曲演唱的完美统一。
  歌曲的演唱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反复、以及双向的理解,相互融合过程而建构成的。反之,就不叫理解,而叫一味地“拿来主义”,只是被动的“复读机”式的学习。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把当前歌曲的演唱学习与自己所反映的意思表达运用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展现给观众。歌曲的理解尽量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然而这种“联系”与“思考”正是歌曲意义构建的关键。假如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在歌曲中(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在运用构建意义的时候会效率更高、演唱质量将更好。
  在支架构建中,教师是一个必要的支架,可见教师的“教”起着关键作用。教会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理解歌曲和演唱歌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举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而不能夸夸其谈的讲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经验,这样强硬的给学生灌输。“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机械接受,而起不到支架构建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到给学生选取歌曲时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歌唱水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并给学生在歌唱时提供相应的辅导,使学生能够去探索和发现,从而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至少确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力从学生现有掌握的演唱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构建支架的作用,把学生的演唱水平从一个层次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演唱水平中。
  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尝试在区域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示范,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自主理解构建情感一体的声乐框架,让学生主动建构,扩展声乐知识,培养学生处理歌曲的能力。
  一、教师示范展示方法
  示范是向学生展示如何找出关键词,歌曲中结构层次,并把这些层次表述清楚,突出重点乐段(即高潮部分)的歌唱状态,以便学生逐渐把握歌曲重心。以此来体现歌曲处理的思维过程,并为学生歌唱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就能联想到教师示范中对歌曲的处理,并能努力使学生独立掌握处理作品的能力。例如:运动记忆法,歌唱是一种身体机能的协调运动。“所谓运动记忆”就是把过去做过的运动和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口、鼻、咽、喉、气管、肺、胸廓以及众多的呼吸机群和关节,韧带等等中的每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可能因歌唱运动而引起相应的运动体验,为歌唱者提供运动记忆信息,在运用充分的想象、联想、将模糊的集体运动内部感觉体验与相对容易把握的歌唱听觉、视觉、形象相结合,来寻找二者间的内在规律。采用想象、比较等各种方法,提高实际演唱效果。
  二、学生学唱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师布置歌曲作品时,学生进行学唱和理解作品,然后变“索理与歌”为“索理与情”,用情来表达歌曲内容,进一步认识作品,理解作品,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活化了歌曲内容。如演唱歌曲《疼爱妈妈》,让学生首先聆听和观看MTV,从感情上先理解作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音乐作品分为三类:情亲,友情和爱情。歌唱者通过观看视频首先要对作品属于哪一个类别做出反应。然后才能对作品的感情起伏线有轮廓,其次再进入哼鸣、歌唱。可见,教师要使学生从情感、感知上对歌曲进行理解,还要从情亲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魅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想象的场景,描写出母亲为将外出的儿子做衣服的场景。的确,这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种牵挂。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亲情上去引导学生,更能感染人,而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母爱往往能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也不需要什么感受人的言语,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这首《疼爱妈妈》将表达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教师要转换为导演的角色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和作曲家的意图,从而达到作品的二度创作。
  三、课堂展示巩固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句句纠正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基本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同一首歌曲在同一堂课上让不同的两個学生来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认识,增长演唱水平,弥补自己与同学的不足。最终,老师做出积极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并进行歌唱的延伸。对歌曲的理解进行扩展,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引导到下一个知识维度。可见,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在声乐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很好地统一起来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琳.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歌唱记忆[J]中国音乐,2007,04.
  [2] 李茉.基于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实践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