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军事代表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的行动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军事代表系统长期奋战在武器装备监造的第一线,熟悉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各环节,作为部队和承制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可以把更好的技术和装备引进部队,同时优化解决现役装备在部队训练使用中的痛点,也是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前言
  近年来,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推动装备研制创新发展上下了不少功夫,各地方高新产业园方兴未艾,一大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成功孵化,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功“参军”,可以说军民技术相互转移转化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军事代表若能抓住其中的机会,乘势而上,必将大有可为。
  二、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目前有十余家国有大型军工企业集团,他们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升了武器装备整体竞争力,但同时军品和民品技术之间逐渐形成了壁垒,与中国车、中国桥、中国核电等中国名片走出去的井喷态势不同,中国武器装备在国际军品贸易市场上所占份额有限,与大国地位不相称,也与中国日益增多的“一带一路”海外利益的保障需求不相符。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引领下,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和领域迎头赶上,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武器装备行业在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和科技密集型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武器装备承制单位之间竞争不充分,表现在国有军工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壁垒严重,相对封闭,分工多合作少,优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传统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缓慢,缺乏战略投资者进入,经营管理、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跟不上,导致投入大、产出低。
  三是军方在装备采购中的“胡萝卜”(军品订单)和“指挥棒”(军品项目管理)手段运用的不充分,不能完全“HOLD住”承制单位,难以满足作战部队日益增长的对“打得赢、少伤亡”的武器装备的需求。
  随着改革强军号角的吹响,武器装备采办制度和军事代表机构派驻制度即将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陆军装备军事代表作为陆军作战部队和承制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完成以质量监督和检验验收为中心的基本职能任务外,在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上大有文章可做,原因有三:
  一是由武器装备当前的技术质量水平决定的。陆军武器装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技术含量不高、竞争不充分、行业壁垒严重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老牌承制单位技术质量水平提升缓慢;军贸产品和民用产品技术反超军品;列装部队的装备技术质量水平有限,限制了作战理念、计划、方法的想象力和实现程度等。
  二是军事代表的职能定位特点决定的。军事代表主要负责给部队监造质量优、性能好、价格合理的武器裝备。作战部队作为武器装备的最终用户离战场很近,但距市场很远,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知之甚少,也难以形成装备需求反馈机制;承制单位离市场很近,但受制于条块分割形成的垄断地位,创新动力明显不足,难以将市场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同时远离战场,无法预知战场需求和进行实战化检验。
  三是装备全寿命全周期的管理要求决定的。武器装备要经过预研、立项、论证、科研、定型、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等各环节,目前的装备采办项目管理还难以实现对装备“从生到死”的全覆盖,论证部门、科研机构、工业部门、使用部队各管一段,只有军事代表机构可以全系统全寿命全周期参与。
  三、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设计
  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让高新技术走进作战部队,逐步放开和打破既有的部分承制单位型号产品的垄断地位,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地方政府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军事代表机构调整改革为契机,主动融入国家推动强军强装大战略格局中。
  一是贴合作战部队需求侧改革。
  促进部队“两成两力”建设。武器装备从出厂列装部队到形成战斗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军事代表要思考如何缩短武器装备从车间到训练场、战场的时间,尽快帮助部队形成战斗力。坚持“姓军为战”的基本立场,多从部队的实际战斗训练情况出发,学会站在战士的角度思考武器装备的技术质量问题,坚持实战化验收。广泛利用部队联调联试、现役装备技术质量问题处理、武器装备加改装、信息化综合集成建设、接装培训、跟研跟产等机会,在服务保障部队建设的同时,同时调研了解部队武器装备在实战化训练中的需求,大量收集相关材料和数据,定期将部队的有效需求通过定型评审、信息发布、质量论坛等形式广而告之,推动承制单位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持续改进。
  坚持作战任务需求牵引。军改后的集团军,旅为基本作战单位,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增加新型作战力量和作战支援模块,联合作战特征显著。要瞄准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可能的作战方向和对手,以作战部队实战需求为牵引,有针对性的研发针对不同的战争方向,给部队输送好用、管用、耐用、实用“爆款神器”,不断解决部队在实战训练中的痛点,为战役战术实施奠定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撑,不让武器装备由于技术质量要求而限制了指挥官和作战人员的想象力。主动对接陆军装备研究机构、采购部门、战区陆军装备技术保障和维修部队,深度参与研究武器装备战场技术保障和快速修复理论和技术。研究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战场上的武器装备,单兵作战系统、坦克、火炮、装甲车、直升机等联接在一起,实现互联互通,必将深刻影响作战样式,大大提高作战效率,有效减少战场伤亡,也是未来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四足机器人、六轴机械臂、柔性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仿生技术……这些过去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在如今已经变成了科技现实,但还没有广泛应用在武器装备上。如四足机器人可用于高原山地等艰苦环境的运输中,智能机械臂技术可用于武器系统的稳瞄平台上,利用仿生技术,研发出逼真的蜜蜂、蝴蝶侦察器,可以达到迷惑对手的伪装效果等等。正如无人驾驶汽车代表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样,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必将深刻影响未来陆军的作战样式,将全天候全域作战推向前进。可以预见的是,受制于军用无人机技术要求高、成本居高不下、续航能力弱的约束,国内领先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在边海防巡逻、战场侦察监视、自动排雷排爆和毁伤效果评估方面会有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一片蓝海,作战部队、工业部门和军事代表机构应形成合力,实现陆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   二是推动工业部门供给侧改革。巩固和发展军方在武器装备采办中的主导地位,不能被承制单位牵着鼻子走,改变“你有什么装备,我购买什么准备”的被动局面,实现“打仗需要什么装备,工业部门生产什么装备”的主导地位。
  扩大创新开放格局。大型国有军工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军品、军贸和外贸多个市场,积极走出去,借助阿布扎比防务展、珠海航展、武器装备高科技成果展等国内外展销平台出海,瞄准世界一流军品技术和装备,引进武器设计研发团队和工艺设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轄区内或上下游产业链与地方政府、承制单位、高校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开展军民共建,加强企业和地方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政府机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技术质量攻关,形成产业联盟,定期开展国防科技深度发展论坛,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和分享,构建装备监造创新发展生态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军工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用于独角兽企业的股权投资和并购,加速军民通用技术孵化。
  发挥质量主体作用。鼓励承制单位实施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新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提升技术质量水平,深度挖掘优势民营企业,逐步放开整机型号产品招投标,鼓励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鲶鱼效应”,在部分领域逐步打破卖方垄断市场。改变军事代表过去保姆式、事无俱细的监管模式,要科学设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逐步与设备监理制度并轨,成体系科学监管,试点承制单位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承制单位的资格审查和质量体系管理,对承制单位实施监管分类评级评价制度,倒逼承制单位提高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武器装备质量提升。
  以服务部队打得赢为根本。承制单位要多开展部队重大演训的伴随保障,成立专业化的售后技术服务保障队伍,在交装培训、跟产跟研、巡检巡修、质量问题处理等方面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体系,平时多深入调研武器装备在部队训练中技术质量情况,战时迅速转换为民兵身份加入到后方服务保障中来。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种新的战争资源,有人称之为“21世纪的石油资源”,要高度重视武器装备全寿命全周期过程的数据挖掘、存储、计算、使用,研发武器装备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武器装备技术质量状况,分析实战训练条件下的技术质量变化,探索武器装备质量缺陷召回制度,作为武器装备联合需求生成的基础支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从改进武器装备的使用维护说明书开始做起,用民品使用说明书的思维来重新整合完善武器系统的说明书。
  三是军事代表室业务建设改革。聚焦实战化改革,坚持战斗力标准,站在武器装备采办的全局需求来看,军事代表系统还有很多工作可以主动思考作为。
  架起市场直通战场的桥梁。推动武器装备领域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努力打通市场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在行政层面上,实事求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质量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各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减政放权,实施“放管服”改革。对接原本属于军区部队的技术革新项目,交由承制单位研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部队专心研究打仗。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共享经济观念,系统梳理军事代表开展的军内科研成果和科技论文,展开标准、技术、质量大讨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掘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防止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
  重视新技术研究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浪潮正日益加速改变各个产业格局。军事代表工作的法规标准未必能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全覆盖,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必然会应运而生。特别是人少事多监管量大的工作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应用新技术研究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手段日益迫切,如计算机实时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快速查找相关工作标准、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技术改进技术状态管理,解决技术状态管理的信任机制和变更效率问题等等。
  培养新型监管人才。一流的武器装备监造事业离不开一流的军事代表,人才作为推动生产力创新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装备监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跟上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培养政治强、懂技术、精管理、通市场、会军事、善协调、作风硬的新型监管人才尤为迫切。在服务部队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武器装备在联合作战中体系中的战术运用、故障排除;在与承制单位对话中需要知晓技术、质量、市场、经营管理;在业务工作层面,要知晓武器装备技术质量情况,持续学习新的项目管理标准、程序和方法,努力更新知识结构,通过10000小时的不断积累,成长为技术、质量、管理、审价、资格审查方面的专家。装备采办要做“精明买主”,用好武器装备购置费用,监督承制单位适当降低武器装备生产成本,防止不合理的费用均摊到军品成本上,把有限的国防预算更好地投入到人员生活待遇和训练建设上。
  四、结束语
  自全军恢复军事代表派驻制度以来,军事代表机构和职能几经调整,军事代表职能使命进入了新时代,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树立以“使用部队为根本”的价值观导向,在推动装备监造创新发展上出实劲、用实招,才能探索出军事代表走出职业困境重围的突破口。在程序方法上,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还要走群众路线,鼓励先行先试,在部分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辖区军代室开展创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简介:满海鸥,陆装武汉军代局驻武汉地区第一军代室副主任;张宣和,陆装武汉军代局驻武汉地区第一军代室工程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4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