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海拔的升高,氧分压逐渐降低,低氧环境对世居高海拔和世居低海拔移居高海拔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综合阐述低海拔与高海拔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差异以及低海拔地区学生在移居高海拔期间体质健康水平变化规律和适应机制,通过揭示海拔高度对体质健康的影响,为不同海拔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评价和标准制定提供一定的综合理论依据。
  关键词:海拔  体质健康  大学生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a)-0228-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反而导致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推动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与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到异地上学,进入高海拔(亚高原、高原)地区求学的低海拔地区学生不断增加,该群体属于典型的世居低海拔短时移居高海拔群体。高海拔地区的低气压、低氧分压环境会对低海拔短时移居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和世居高海拔地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又有什么差异?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网、维普、PubMed数据库中有关海拔高度、体质健康和大学生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阐述海拔高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低海拔与高海拔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差异
  世居高海拔地区人群由于低氧分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常表现出较低海拔地区人群更高的血红蛋白含量,同时伴随红细胞压积上升等高原适应现象。陈敬等人[1]的研究表明,云南高原地区(平均海拔>1800m)大学的肺活量、综合耐力素质均高于河北平原地区(平均海拔<100m)。魏燕玲[2]等人通过持续三年跟踪分析青海师范大学(海拔2260m)世居平原和世居高原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现,世居平原学生的身体形态和世居高原学生无明显差别,但耐力素质明显低于世居高原学生;通过三年的高原习服后,世居平原学生的耐力素质仍显著低于世居高原学生,提示世居高原人群具有从事耐力性项目的潜在优势,主要表现为心肺功能较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以及心血管系统后天的长期低氧适应性变化。此外,相关研究显示[1,2],在在爆发力和力量耐力方面,低海拔地区的学生则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2  低海拔地区学生高海拔适应的体质健康水平变化规律
  低海拔地区学生在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将会对其身体机能产生一系列影响,在初期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血压上升等高原习服现象,若海拔高度上升过大/快或体质较弱,还可能诱发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表现为头疼、恶心、胸闷、呼吸不畅,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肺/脑水肿,一般在习服一周内逐渐适应,各种应激反应降低或消失。因此,低海拔学生心肺耐力差的劣势在高海拔地区表现更为明显[3,4]。但幸运的是低海拔学生在高原适应后各项身体素质都能得到较好改善,甚至依旧能保持爆发力和力量耐力的优势[5]。
  赵清华[6]等人通过对西藏大学(平均海拔3658m)入藏汉族和世居藏族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低海拔汉族学生在入藏后的肺活量和血氧饱和度与世居藏族学生均无差异,但心率、血压显著高于世居藏族学生,且适应至第二年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马冠医[7]的研究表明,初入高原的平原大学生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低于世居高原大学生,但平原大学生到高原适应两年后,各项血液指标生理机能均已获得较好的习服,提示低海拔移居高海拔地区学生的心血管机能适应对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低海拔学生移居至高海拔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了运输更多的氧气到机体各组织器官,心肌代偿性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脏射血功能增强;同时低氧分压刺激还将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分泌,加速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合成,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脏射血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双重增加。美国一项针对美国空军学院(海拔2210m)在校大学生的縱向研究显示,世居平原大学生在亚高原生活的两年内,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均低于世居亚高原大学生,尽管血液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在第17个月时已经达到同等水平,有氧能力差异减小,但无氧耐力差异仍然较大[8]。
  3  结语
  总而言之,低海拔地区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普遍低于高海拔地区大学生,但力量素质(爆发力、肌肉耐力)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而当低海拔地区学生短时间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各项身体素质都将出现短时间习服性下降,机体逐渐适应后各项身体素质便开始恢复,其中力量素质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心肺耐力在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也提示在高海拔地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应考虑特殊环境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否则随着越来越多的低海拔学生进入高海拔大学,高海拔地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同一标准下可能出现假性下降想象。
  参考文献
  [1] 陈敬,李克森,韩明雪,等.平原地区大学生与云南高原地区大学生体质对比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60-161.
  [2] 魏燕玲,王子.高原大学生与平原大学生体质特征的对比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4):82-88.
  [3] 李积录.高原低氧对不同海拔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4):97-99.
  [4] 马小明.不同海拔地区大学生在高原地区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100-108.
  [5] 马小明,樊蓉芸.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94-97.
  [6] 赵清华,阿旺曲扎,旦增罗布,等.内地生源汉族大学生高原习服相关指标跟踪调查[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8,34(4):323-326.
  [7] 马冠医,邹华杰.平原移居者与高原世居者低氧适应的差异及平原移居者习服现象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5):76-77.
  [8] Brothers MD,Wilber RL,Byrnes WC.Physical fitness and hematological changes during acclimatization to moderate altitude: a retrospective study[J].High Alt Med Biol,2007,8(3):213-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