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了体育教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完善教学理论,更新教师观念,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不惧艰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对上海市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对策,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改革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096-03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1  当前小学教育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在小学教育阶段属于义务教育,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可以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各教育部门不仅增加了体育课程,还从课外活动等方面着手,并要求校方为学生减负以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希望通过量变走向质变。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太显著的效果,学生并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反而将体育锻炼当作任务,草草了事,应付老师和家长。
  目前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主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以身体活动、身体表现、身体娱乐为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走、跑、跳、投以及各类球类项目,但体育课往往受不到重视。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运用不规范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结构模式,简单概括一堂课的流程即:开始部分——师生问好、宣布内容,准备部分——慢跑、徒手操,基本部分——示范、讲解、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结束部分——静态拉伸。这样的模式可以套用所有的体育课程,也不容易出错,可以说是一种很安全的万能模式,大多教师也安于在这种舒适区授课。但殊不知这样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会渐渐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许多学生反映“体育课没有意思”“上体育课就像是完成任务”。其实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触并不难理解,就以准备活动为例,多数体育教师会选择慢跑和徒手操,内容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没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为基本部分授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准备活动,因为单一的手段更加简单高效,不会因为每次学习新的动作而花费过多时间。然而观察学生们在准备活动阶段的表现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投入进去,往往只是口令喊得响,动作却很不到位,草草了事。
  2.2 教学目标与教学执行的矛盾
  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面对新的老师,基本的队形队列、纪律整顿都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一堂35min的课中,很多环节是无法省略的,这就使得教学目标往往无法全部完成,再加上体育课本身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严格遵循教学目标的指导往往会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因此,很多体育教師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无法面面俱到,经常到学期末开始“赶流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怪象——只教期末考核内容。尽管在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眼中,体育课属于副课,但只要牵扯到了成绩和升学,又似乎变得“很重要”。所以,考试项目必须学会并且要学好,非考核内容则作为辅助内容,有时间再学习,但往往体育教师最后都会略过,而着重练习考试项目。如球类项目在一、二年级不作为考核项目,教材内容主要以抛接球为主的球性练习,很多教师便选择放弃此类项目的教学,而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诸如滚翻、跳绳等项目。其实很多项目可以通过课堂内学习、课堂外练习的方式掌握,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在课后进行练习,教师也心照不宣,于是只能大量占用课堂内的时间练习,以致顾此失彼,破坏了整体教学节奏及流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2.3 理论课授课质量差
  长期以来,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一环——理论课,往往得不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体育理论课课时比例极小,有些老师甚至于完全不上理论课。许多体育教师惧怕上理论课,因为讲台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理论课往往采取播放体育比赛录像的方式草草了事,这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损失。目前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室外多媒体设备,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内容是传统室外体育课无法教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体育理论教学如:运动损伤与预防、体育心理健康、各类竞技项目比赛基本规则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些内容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在于传统体育教学和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理论课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成绩提高,若是教的不好或是无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所以理论课教学成了许多体育教师不愿抓起的“烫手山芋”。这种对理论课教学或轻视或抵触的现象,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进行,给小学体育教学带了损失。   2.4 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评价体系主要以体、技能考核项目成绩+平时分综合考量,将分数折合成优、良、中、合格等几个层次,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作为指导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组织实施的主要依据,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往往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从评价体系的两个组成来看,体技能考核往往是定死的,这也就好比在学期初便已预知了最后的考卷内容。而平时表现考察虽然是一块弹性区域,但却是很难确定分界,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已经很重,所以体育老师很少会平时进行作业布置及考察,于是在这一环节,往往是学期末教师“凭感觉”打分。另一方面,学生自评和对教师评价总是走个过场,尽管在学期末有学生自评的环节,但并不会影响教师的打分,所以学生本身也不会重视。至于师生互评是所有科目教学的一大难题,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仅仅通过单向的评价是很难达到教学进步的,这些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之处都或多或少地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执行和发展。
  2.5 学校课时安排结构不合理
  根据上海市各小学场地调查数据来看,上海市95%的小学具有足球场、篮球场、跑道、室内体育馆等体育教学配套设施,70%的小学具有七人制足球场(周边跑道约为250~300m),而余下的30%多数为市区学校,可见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场地条件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仍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反映“场地不够用”。虽然上海市各小学的场地面积足够,但似乎还呈现人均场地面积不足的困扰。经过对部分小学实地考察,发现一种现象:上午操场空空如也,仅有一两个班级上课,而到了下午则人山人海,四五个班级一起在场地上上课,有时遇上个别班级活动课,多时可达八九个班级同时在操场,这样一算,场地的确不够用,其主要原因来源于为安排上午的语数外课程而造成的课时安排不合理。许多学校在排课时,往往会将体育课及活动课安排到下午,也就是临近放学的时候。其一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在上午上体育课会影响后续的课程,而上了一天课在最后安排体育课释放一下可以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及精神疲劳。其二,将类似于体育课这样的副课安排在下午,可以使主课教师上午把課上完,下午则有时间批改课堂及校内作业,便于放学前发放订正。其实这些原因都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个现象不难看出,许多学校本身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仅仅将体育课作为学生活动的时间段,并且需要为所谓的主课“让路”,而对实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不在意,因此也就不会考虑到场地密度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习惯性的认为操场可以容纳很多人,这实际上许多的内容由于场地限制无法展开,过于嘈杂的环境不仅使教师在授课过程非常疲惫,也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大大影响了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3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3.1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严格要求改变原有“一招鲜”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堂的真正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教学活动可以向多元化发展,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同时能够使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欢愉体验,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宗旨,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体验为重,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传授式教学转为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探索、拓展学习。分清教学目标和考试的区别,紧跟教学目标但不受限于教学目标,突破传统“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形式,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向学生输送终身体育概念。课堂准备部分多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在热身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竞技性、趣味性和集体性,而基本部分则采取引导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出一种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
  3.3 重视理论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提高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质量,首先教师应端正对理论课的态度,重视理论课,在授课前进行备课及说课演练,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及板书,做到讲课过程中条理清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及专业培训,做到在专业领域知识全面,并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向学生诠释体育运动的功能、意义及社会价值。只有教师对理论课重视了,学生才会逐渐重视理论课以及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正常进行,从而改变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体育课的传统观念。
  3.4 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活动的综合反馈,通过对“教”和“学”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起到反馈及督促作用。想要发挥评价的最大价值,其体系必须是多方位甚至于是全方位的,这就不仅仅是测个50m或是跳远就可以完成的。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由运动成绩(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平时分(运动态度与运动参与)组成,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心理健康等评估,应增加与之相应的、系统的评价方法。同时,目前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单向的,想要全面反映教学活动,须采取多向交叉的评价模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之间的互评都是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教学活动的手段,起到教学的反馈及督促作用。
  4  结语
  教学改革是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作用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坚持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广大小学生的积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技能及知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各学校应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改革,并通过实践为体育教学提出更为符合实际、更富有操作性的改革策略,为体育教学改革照明指路。
  参考文献
  [1] 王艳兵,姜路.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32):182-183.
  [2] 陆秋,苏祝捷,高钺.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52-55.
  [3] 贾立波.浅议如何安全开展小学体育课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7(16):67-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