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轨电车城市廊道复合发展的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有轨电车发展不仅是一种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且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有轨电车发展可改善廊道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沿线土地开发价值,带动产业发展,活化历史文化发展,是一个城市廊道整体提升和复合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有轨电车;城市廊道;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U482.1
  0 引言
  继沈阳、苏州、广州等城市建成并开通现代有轨电车后,我国已有 50 多个城市或地区正在规划、建设、运营有轨电车。虽然,部分城市仍在大力推动现代有轨电车建设,但有轨电车发展并不如预期,需要探索适合有轨电车的发展之路,适合中国城市的、能够改善交通环境、引导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1 国内有轨电车发展历程
  1.1 各种形式的有轨电车试验阶段(2006~2015年)
  2006 年以前,我国只有长春、大连、香港等城市运营有轨电车,且均由传统有轨电车改造而来。2006 年底,国内第 1 条胶轮导轨有轨电车线路天津滨海新区 1 号线开通;2013 年 9 月,首列地面供电系统珠海现代有轨电车 1 号线开工建设;2014 年12月31日,首列超级电容100% 低地板有轨电车广州海珠有轨电车示范线开通试运营;2015 年 3 月19日,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线。
  在此阶段,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 [2015] 49 号)、CJJ/T 114-2007《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建标 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文件均认可有轨电车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作用,并要求做好多层次公共交通的衔接,但未明确有轨电车的立项审批主体、流程及报审材料。
  1.2 无序发展阶段(2015~2018 年)
  由于国家政策的收紧,地铁建设项目审批难度大幅提高,而有轨电车具有项目审批灵活、单公里造价低、节能环保等优点,因此 ,2015 年起全国各地兴起了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热潮。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或地区正在规划、建设、运营有轨电车。
  在此阶段,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有轨电车的立项审批主体、流程及报审材料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指导意见、行业规范等,一方面,导致财政能力不足的地方借助 PPP项目大干快上,透支地方财政;另一方面,导致上海、广州等城市不断观望,有轨电车线网建设停滞不前。
  1.3 新的发展阶段(2018 年~)
  继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 52 号),轨道交通建设审批难度进一步提高。政策一方面严控政府财政投资,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引导城市由过往粗放式、一拥而上的无管模式,向有序严管的方向发展。有轨电车发展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挑战与机遇。
  2 有轨电车城市廊道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
  有轨电车有别于高铁、地铁,有轨电车不是封闭的地面交通系统,它依托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廊道,有轨电车的建设应为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环境景观等带来提升。在新形势下,有轨电车发展应该进一步探索一种城市廊道的复合发展模式,以“有轨电车 +”的复合作用推动城市的发展。“有轨电车 +”的主要功能作用如下。
  2.1 交通通勤功能提升
  有轨电车的交通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道路资源的重新分配,引导路权和交通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转移,作为地铁的补充和延伸,建设更为便捷的公交换乘设施。
  2.2 城市空间融合
  借助有轨电车规划建设,使城市空间得到重新整合,以道路环境提升、沿线景观改善、交通廊道重建推动城市空间融合改善。
  2.3 沿线地块开发带动功能
  随着交通更为便捷、环境景观改善,有轨电车沿线带动片区开发条件,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
  2.4 沿线服务提升
  在改善延线交通、环境的同时,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换乘设施、休闲空间和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2.5 旅游景点整合、历史文化活化
  部分有轨电车线路,由于其区位特殊性,还可以起到串联旅游景点、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作用。
  3 “有轨电车+”城市廊道复合发展模式分析
  以广州市有軌电车荔湾线为例,探索“全廊道扫描、全资源策划、全方位提升”的创新发展模式。
  3.1 全廊道扫描
  荔湾线沿线有:①废弃货运铁路廊道 6 km,是城市管理盲区、城市中的“断裂带”;②广钢新城、广船更新区、坑口东漖社区、石围塘城市更新区,未来居住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广钢、中船、中信等企业总部大厦以及白鹤山国际创新产业园、西朗地铁场站综合体将带来超过 30 万个就业岗位;③广钢公园留存 8 个生产工艺,共计 30 余处工业遗址;广船更新区留存船坞、码头等历史印记;④西朗、鹤洞东、东沙、石围塘 4 处地铁枢纽,与地铁1 号、5 号、10 号、11 号、22 号、广佛线 6 条线换乘。
  如何提高周边土地价值、利用好废弃货运铁路、服务好新增居住和就业人口、结合工业遗址创新经营空间和业态将是有轨电车荔湾线的价值所在。
  3.2 全资源策划
  “有轨电车+”整合廊道资源,创新经营业态。
  3.2.1 有轨电车+城市更新
  有轨电车与石围塘、广船片区更新结合,规划道路与有轨电车同步建设,城市更新地块配建车辆段并形成上盖综合开发(图 1),实现腾笼换鸟,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形象。石围塘片区现状主要为较低矮的厂房和村庄,其中芳村大道北侧低矮旧厂房较多,南侧主要分布旧村庄及茶叶市场,建设总量约为 140 万m2,片区毛容积率约为 0.8。荔湾线与石围塘片区更新规划结合,实现交通+公共服务+商业+社区多功能聚合、多空间混合、多业态融合。线路建设与片区开发同步,TOD 开发带动城市枢纽建设,公共交通效率带动片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片区毛容积率从 0.8 提高到 1.9。   3.2.2 有轨电车+城市景观
  有轨电车结合旧铁路、花地河、广钢公园、滨江新建道路、船坞遗址等特色景观要素,打造带状城市公园(图 2),将城市“断裂带”变成城市风景带,打造高品质交通和慢行系统。
  3.2.3 有轨电车+公共服务
  有轨电车是荔湾区西部的发展带动线,沿线经过的广钢新城、广船更新改造片区、白鹤沙国际创新产业园区均为城市开发区域,规划将新增 40 万~50 万居住人口,对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较大。荔湾线不仅可结合廊道景观提升,利用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见缝插针”式增加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也可利用开发价值较低的车辆基地、设备站用地等配套规模较大、辐射范围更广的区域级公共服务设施。荔湾线通过利用有轨电车停车场上盖及周边零碎用地,打造公园式车辆段,为周边居民提供体育休閑场地、生态乐活空间、多彩都市农场(图 3)。
  3.2.4 有轨电车+交通枢纽
  有轨电车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乘客”的理念,通过增加人行天桥、人行专用通道、城市绿地等措施,打造 24 h无障碍立体步行系统,结合西朗、石围塘、鹤洞东、东沙地铁枢纽的建设进行一体化设计、建设,优化交通流线,提升换乘效率(图 4)。
  3.2.5 有轨电车+历史文化/主题乐园
  有轨电车与广钢公园工业遗址、文化元素、环境景观融合打造科教、游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主题公园。车站结合游客需求设置客服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数字图书馆、YOYO生活馆,并与广钢博物馆形成 5 馆串联式发展,为广钢公园增效。
  3.3 全方位提升
  (1)公交服务提升:轨道交通覆盖率提升 13.5%,枢纽一体化设计可缩短单次出行时间 5~10 min。
  (2)环境品质提升:7 km 城市“断裂带”变城市风景带。
  (3)公共服务提升:增加市民跑道、社区农场、客服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数字图书馆、YOYO 生活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合计 3 万m2。
  (4)经营收入提升:经营空间与商业业态的融合创新,资源经营收入(含广通商收入)基本可覆盖线路运营成本。
  4 结束语
  在城市轨道交通政策越来越严控的情况下,有轨电车发展需要抓住时机,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出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从有轨电车与地铁、常规公交不同的特点模式分析入手,研究其在城市廊道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有轨电车发展应该做好与城市空间融合、方便与公共交通换乘、提升道路和环境景观、带动土地开发价值、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带动有轨电车城市廊道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袁奇峰,郭晟,邹天赐. 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探索[J]. 城市规划学刊,2003(6):49-56.
  [2] 朱照宏,杨东援,吴兵. 城市群交通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杨建军,汤燕,连城. 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以浙中城市群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32(5):584-587.
  [4] 翟长旭. 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探讨[J]. 山西建筑,2009,35(13):44-45.
  [5] 刘超,易波. 复合型城市交通廊道规划建设经验[J]. 山西建筑,2017,43(21):16-17.
  [6] 陈连进. 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协调互动研究——以泉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为例[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115-120.
  [7] 周俊,徐建刚. 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与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以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为例[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1):77-81.
  [8] 刘玥玮,秦华.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J]. 南方农业,2010(3):87-89.
  [9] 李静,张浪,李敬.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J]. 中国城市林业,2006,4(5):46-47.
  [10] 朱鹏,姚亦锋,张培刚.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1):17-19.
  [11] 宗跃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 生态学报,1999,19(2):145-150.
  [12] 车生泉. 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生态研究,2001,25(11):44-48.
  [13] 周凤霞. 城市绿化规划研究初探——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J]. 四川环境,2004,23(6):20-22 .
  [14] 汪芳,廉华. 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华中建筑,2007,25(7):88-91.
  [15] 朱永峰,李二军,何国景. 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 河南农业,2011(12):17-18.
  [16] 李敬.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廊道研究[D]. 安徽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收稿日期 2018-10-10
  责任编辑 冒一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