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音乐教学不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珍惜幸福生活、探索创新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优秀品德的培养。本文将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索音乐与德育的融合路径,深入发掘音乐育人的现实意义,为小学音乐学科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育;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从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很多热爱祖国、歌颂美好生活、赞美人间真情的音乐课例,这些内容为音乐德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善于发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契机,围绕音乐活动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此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人文魅力和艺术魅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注重音乐背景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音乐(湘教版)教材中,不少作品都有特殊的创作背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但是,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可能流于浅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巧妙启发,发掘其中的音乐德育特色。譬如,通过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对于“爱国”这一抽象概念缺乏理解,因此,教师要更多的对音乐作品的背景进行深入讲解,这样就能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生动化,符合学生的理解认知特点。
  例如,在《国歌》一课学习中,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进行讲解:九一八之后,我国面临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国家随时有沦陷的危险。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国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在歌曲创作背景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歌》中不屈、悲怆、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国歌情境”: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奥运会上国歌伴随着国旗升起,运动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军乐队奏响中国《国歌》……这些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对《国歌》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不再将《国歌》视为升国旗时的“背景音乐”,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谈爱国”这个话题做深入引导:我们作为小学生,热爱祖国体现在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中,只有当下认真学习、努力奋进,才有机会为祖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价值观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夯实音乐德育效果。
  二、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气息,体现出特定区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不同地区文化艺术特色的大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教材中的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使之成为开展音乐德育的好素材,突出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色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元素,能够激励学生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地方音乐资源作用,创新小学音乐德育体系。
  例如《杨柳青》这首民歌旋律优美,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乐曲,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在这首乐曲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勤劳朴实的农民一面劳动一面歌唱,全然忘记了农作的劳累。在多媒体情境下,学生不但能够领略秀丽的江南风情,而且对扬州的民俗、吴侬软语的特色也会有更生动的理解。在歌词讲解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扬州的民俗和传说,情景交融的音乐学习过程,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的德育教育具有无痕渗透的优点,避免了空洞的德育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民乐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紧扣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要求,促进音乐德育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音乐是生活的升华,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音乐活动中的德育要素,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生活中劳动和创造的乐趣,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家长分担家务,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懂得自己作为家庭一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优美而活泼的音乐旋律中学会感恩,懂得热爱生活。
  例如,在《买菜》一课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将这首歌改编成音乐剧,表现“我”和“奶奶”一起去买菜的情景。“今天的天气真呀真好啊,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分担责任,本身就是一件幸福而愉快的事;“鸡蛋圆溜溜呀……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这些歌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蔬菜副食的名称,体会劳动者朴实真诚的优秀品质。同时,用舞蹈动作表现出不同蔬菜的形状,帮奶奶买菜提菜的动作,更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鼓励学生做一个勤劳、懂事的好孩子。
  四、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艺术情操,从中获得更生动的艺术审美体验。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歌词内涵丰富,表演生动而富于灵气,这些都能够起到传递美、表现美、引发审美共鸣的效果。在音乐的熏陶下,能够形成音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共鸣,进而形成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德育和美育作用早已得到证实,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音乐活动探究中,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懂得珍惜艺术的纯粹之美,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操必不可少的步骤。尤其是在音乐作品赏析中,学生能够沉浸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意境中,主动去发现美、探索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使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忆江南》一课的音乐赏析中,优美婉约的旋律,情景交融的词曲营造出“以文抒意、以声寄情”的美好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白居易的诗作《江南好》进行意境拓展,同时配合多媒体展示江南特有的美丽景色:杏花烟雨、杨柳依依,更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胜景,通过音乐和情境的融合,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音乐欣赏中你认为美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与江南相关的音乐或者文学作品?你认为这些作品中最打动你的艺术之美是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因此对于这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学生陶醉于优美乐曲意境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审美意识,能够在音乐中感悟特殊的艺术之美,以此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结语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开展,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成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音乐德育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围绕“音乐”和“德育”两大要素探索教学创新路径,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音乐学习中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突出小学音乐教学特色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学,荆淑慧.浅析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渗透[J].祖国,2017(5).
  [2]覃宇静.关于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8(12).
  [3]郭小凤.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16(14).
  [4]邓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探微[J].好家长,2018(34).
  [5]刘燕萍.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措施[J].新校园(阅读),2018(2).
  作者简介:吴征(1978—),汉族,广东茂名,广东省茂名市第三小学,本科,初中音乐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76.htm